430 一舉成名(1 / 2)

人人都愛馬文才 祈禱君 7321 字 10個月前

馬文才和茅山結盟後, 茅山就把飛鴿傳書的渠道和馬文才共享了,所以隻要將信送到城中的青雲觀,信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茅山上。

接下來的時間裡,馬文才幾乎都在圍著皇帝轉, 或者說,圍著太子和皇帝兩人轉。

那天太子被送到皇帝的禪室裡,具體發生了什麼誰也不知道,太子修了閉口禪, 這幾天從未開過口, 好似一門心思真要出家了。

蕭衍的幾個兒子本質上都是有些偏執的,蕭統也是如此。

隻是以前他的偏執和任性隱藏在溫和的外表下,如今卻帶著一種破罐子破摔徹底脫身的放縱, 也就而愈發明顯起來。

皇帝也許勸過他, 也許沒有, 但最終還是死了心,徹底和他冷戰了,將他撂在了同泰寺中,轉而將所有精力都放在和大臣扯皮上。

正如馬文才和謝舉的猜想, 蕭衍早就察覺到增發鐵錢會對國家的物價帶來可怕的傷害, 也為此早早就在有意識的引導國中的富賈貴族將銅器當做“供物”捐獻給寺廟,囤積了大量的銅器。

但蕭綜出事,讓他不得不放棄重新啟動銅幣的念頭, 轉為快速損耗市場上的鐵幣存儲。

當初他會鬨出家, 除了覺得東宮這幾年來氣焰太過, 需要敲打敲打,讓他們明白朝堂上究竟是誰在說話,也是想借著這一次的風波考驗太子麵對危機的手段,順便再養幾天身體。

結果身體沒養好,兒子卻被人當軟柿子捏壞了,東宮氣焰是被打擊了,可打擊成這樣,根本是兩敗俱傷。

蕭衍也不知是遷怒還是有自己的想法,在幾番討價還價後,最終定下了“一億”的贖身錢,按照現在的物價來算,即使這一億錢遠沒有以前的銅五銖值錢,也足夠養活一萬人的軍隊兩年。

當時少府的幾位官員是哭喪著臉離開同泰寺的,哪怕皇帝有種種理由這麼做,可堂堂一國主君出家當了和尚,還讓大臣們動用國庫的錢把人贖回來,怎麼說都是一種恥辱。

少府作為負責管理國庫和私庫的部門,也要因為這件事增添巨大的工作量,怎能開心起來?

所以皇帝的這一趟“出家”之行,可謂是誰都不快活,誰都不開心,就連馬文才和所轄的白袍軍,都因為這幾天的風聲鶴唳弄得特彆緊張,免不了在背後埋怨幾聲。

蕭衍重回台城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讓鐘離的守將派軍護送北海王元顥入京,開放邊境,正式接納魏國投奔過來的守將和百姓。

和之前朝中大臣紛紛反對不同,因為怕皇帝再鬨出家,沒有人敢再提北伐有何不妥,反倒開始商議起如何利用這位北海王的身份來,風向是陡然一變。

到了這時,還有人感覺不出蕭衍這麼熱衷於攻略魏國是什麼心思,那就是傻子。

就在佛門因為皇帝、太子雙雙出家在同泰寺的事情名聲煊赫之時,就像是為了爭口氣似的,來自道門的一個傳聞也被“無意間”赫赫揚揚地傳了出來。

道門自陶弘景之後,又出了一個“真人”,而且還是位繼承了魏夫人道統的女冠。

蕭衍崇佛,也信道,而道門因為從東漢到魏晉幾百年的沉澱,發展的教徒很多都是愛好黃老、善於談玄的名士,上清派有人繼承魏夫人道統的事一出,立刻便引起四方轟動,猶在皇帝出家之上。

皇帝雖然出家,但出家了三天就回了宮;

太子雖然自行剃度,但到現在連個法號都沒有,皇帝對待這位太子更像是讓他在同泰寺反省,而不是真的任由他出家,對外連太子的封號都沒黜去。

所以事情雖然鬨得大,但隻是在梁國官場之中引發了震動。

對於絕大部分不關心政治的士族和百姓而言,那位傳聞中已經成仙飛升的魏夫人究竟留下了什麼樣的傳人,才是更讓人好奇之事。

一開始,消息傳出來的並不多,隻知道是個女子,這些年一直在外曆練,直到終於“悟道”,丹術大成之時,才重回上清派的本宗。

因為是個女子,又是丹術大成,很多人都以為這位女冠是個耄耋之年的老者了,什麼“悟道大成”,八成是快死了,所以才回山裡去。

可隨著好奇打探消息的越來越多,有關這位“女冠”的經曆也就越來越多。

傳說這,這位女冠年幼之時就已經得到了魏夫人親自下凡點化,隻因出身豪族家人不會允許修道,便一直隱瞞著自己的神術;

到了需要曆練的時候,這位傳人便隱姓埋名、喬扮成女子身份,一邊潛心修行道術,一邊在書院中學習各類經典,取長補短。

因為她學識出眾,甚至還被召入京中任官,又在官場中曆練了幾年,待到感應到魏夫人的召喚,這才重回上清派,要將從仙人那裡得來的仙術傳授下去。

一段經曆裡,包含了“出身豪族”、“女扮男裝”、“精通儒道”、“入朝為官”等好幾個讓百姓喜聞樂見爆點,簡直堪稱一出神話大劇。

再聽聞這位女冠是從三吳之地來的,整個江左的豪族女郎都被扒了個遍,有的說是出身顧氏的,有的說是出身陸氏的(陸家人大多信道),還有說是吳興沈氏的,但凡高門之中有適齡未出嫁的女子、平時又女扮男裝曾出入門庭過的,都被認為可能是這位“女冠”。

因為事情頗具傳奇性,又恰巧蓋過了最近皇帝和太子雙雙出家的“醜聞”,以至於連蕭衍都聽到了不少有關這個女冠的傳奇經曆。

待知道這個女冠還在京中女扮男裝做過官後,蕭衍終於忍不住了,召來了城中青雲觀的觀主詢問這位“魏夫人弟子”的身份。

第二日,東宮門下負責編修《文選》、曾經接待過魏國使者的書令史祝英台。就是那位“女扮男裝入世修行”的魏夫人弟子的消息,立刻不脛而走。

祝英台雖然低調,但那也隻限於在朝堂上。

事實上,她在玄圃園的文名早就震動整個東宮,而東宮又因為要編《文選》,幾乎囊括了大半個梁國的文人和大儒。

當初祝英台憑一人之力補全“古詩十九首”的“戰績”,是那些在東宮以詩賦見長的文士至今都無法超越的,更彆說後來又創造出“玄圃扇”、改進了新的藏書辦法和目錄索、甚至連《文選》裡大半散失的詞句殘片,還有那些年久失修的經卷,都是她修複的。

至於後來,祝英台的名聲,便是和禦史台“鐵麵禦史裴山”傳出的各種豔聞聯係在一起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