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質疑科考中舉未必是最重要的,人生第一等事應為讀書做聖人。】
【王陽明13歲時,母親逝世。】
【幼年喪親對他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
【一度使其有了修道學佛的念頭。】
【成化二十二年,時年15歲的王陽明。】
【在目睹明王朝內憂外患的局勢後,轉而決心立誌報國。】
【他先後考察了居庸關、山海關,縱觀山川地理,研究造堡禦之策。】
【歸家後,憂心忡忡的王陽明屢次想要上疏。】
【陳奏《邊務八事》針對時弊,後因祖父王倫勸阻未能成行。】
【十七歲時,王陽明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
【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
【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
【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
【直到第二天嶽父才把他找回去。】
【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
【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
【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
【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
【為了
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
【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的竹子。】
【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
【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後世實時彈幕——
“格竹子就是盯著竹子看?也太蠢了吧。”
“看來聖人年少時,也和普通人差不多啊。”
“回複樓上王陽明這是鑽研朱熹的格物致知,普通人會在意這個?”
“看竹子體悟格物有些滑稽。”
“陽明格竹——格到吐血。”
“透過事物表象看本質。”
“現在的大人經常教育小孩子,一天到晚正事不乾,就知道玩!”
“這得多閒啊。”
“異人果然天賦異稟。”
“也多虧了王陽明出身名門望族,家裡沒錢的小孩,都下地了。”
“名場麵——守仁格物不要吵,我在參悟聖賢之道。”
“你們笑王陽明這次格竹生病,但是隨著經曆,他也給出了答案,格物,唯心。”
“回複樓上個人想法如下。
格竹本無對錯,王陽明格竹也無所謂失敗。
一切不過致知前的一個過程罷了。”
“你們覺得格竹子太蠢了,可是這卻是當時王陽明急於印證朱熹的格物致知。
這就是你和先賢的差距。”
春秋時期。
孔子頻頻點頭道“有此心性者,何愁大事不成。”
“格竹子,格出了唯心。”
“倒是新穎。”
宋朝。
朱熹若有所思道“敢去實踐格竹子,還堅持了這麼久。”
“有天賦,有毅力。”
“這世間的人,其實有不少有天賦的人。”
“可是又有誰能像王陽明這樣,下笨功夫,下狠功夫?”
“得出的結論,格物,唯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