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四年。】
【西夏發生了內亂,西夏國王李秉常被囚,梁後專權。】
【這是一個好機會。】
【一個趁機滅掉西夏政權的好機會。】
【當時的宋廷在經曆了王安石變法後,積攢了不少錢糧,足以支撐一次大規模的戰爭。】
【宋神宗趙頊雄心大誌。】
【一個西夏的滅亡,自然不放在心上。】
【他要的是滅了西夏後。】
【宋朝就可以領土擴張,建造精良的馬場,組建騎兵大隊。】
【如此收複幽燕之地指日可待。】
【趙頊在極短的時間集結了20萬大軍,分成5個方向舉兵進攻西夏。】
【史稱五路伐夏。】
【起初進展還算順利,陸續拿下了不少州城。】
【但在攻靈州城的時候,西夏軍頑強抵抗。】
【宋軍太過深入,後方的糧道又被西夏軍切了,久攻不下,人困馬乏,軍心開始渙散。】
【西夏軍趁機挖開靈州城外的河渠,宋軍將士淹死和逃亡過半。】
【迫不得已,隻能無奈撤軍。】
【在汴京苦苦等待戰報的趙頊,在得知戰敗。】
【臉色慘白,全身的力氣都仿佛被抽儘了。】
【傾儘宋朝全國國力的一次對西夏的征伐,明明有極大的勝算,然而卻輸了。】
【次日早朝的宋神宗趙頊終於是崩潰了。】
【在滿朝文武麵前嚎啕大哭。】
【趙頊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然後下罪己詔。】
後世實時彈幕——
“五路伐夏會敗,還是用人問題啊。
五路十個主副將領。
其中隻有兩個武將。
其他大多是宦官和外戚。
就不能由一個人統領嗎?”
“戰爭不讓能善戰的將軍做元帥,反而讓太監、外戚統兵!”
“大宋不敢放權給武將,五路大軍竟然沒有一個統帥。”
“宋朝太久沒有打硬仗了。”
“漢軍,唐軍都能深入敵後幾千裡,怎麼宋軍走不了幾百裡?”
“軍製問題,武將統兵,後勤由轉運使負責。”
“凡是大規模出兵的都容易失敗,選將居然選太監,這就注定了失敗。”
“說白了,是宋神宗自己無能,用人不當。”
“是因為遇到寒冬,西夏軍掘開了黃河,並不是被西夏人打敗。”
“外行管內行絕對沒有好結果。”
“都知道宋朝五路伐夏,無奈撤軍,卻沒有人知道,西夏也幾乎被乾的差點滅國。”
“太監最多當監軍,怎麼能當主將啊。”
秦朝。
“傾儘國力的戰爭,分為五路,還是太監為主將。”
始皇嬴政皺眉道“宋朝也太遏製武將了。”
“這可是舉國之戰,難道就不考慮敗了怎麼辦嗎?”
公子扶蘇歎息道“說來說去,宋神宗確實任人不當。”
西漢。
漢武帝劉徹搖頭道“不該輸的。”
“用人方麵,宋神宗確實差了一些。”
衛青說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是宋朝的官製問題,後勤和武將不統一。”
“再加上主將還是個外行。”
“戰敗,在意料之中。”
唐朝。
李世民沉聲道;“朕算是明白了。”
“為什麼,後世對宋神宗的評價兩極分化。”
“若是他想要做的都成功了,定能改變宋朝窘境。”
“可是他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