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時機不成熟,而是用人不行。”
帝王空間。
趙匡胤無奈閉上了眼。
他真的沒有想到,後世的大宋皇帝,會這麼抑製武將。
之前看天幕上說,他還不以為然。
現在看來,確實有些過了。
舉國之力的戰爭,卻讓太監和外戚當主將?
【宋朝五路伐夏潰敗的原因,有很多。】
【屬於天時地利人和都沒占。】
【西夏軍卻沒有想那麼多,還想趁勢追擊重挫宋軍。】
【結果就是在慶州,被宋軍擊潰敗退。】
【趙頊得知後龍顏大悅,又開始了琢磨滅西夏的策略。】
【邊將的種諤和沈括建議在橫山地區築城。】
【進可俯視攻取西夏。】
【退可防守抵禦西夏的進攻。】
【宋神宗趙頊覺得可行。】
【結果就派了徐禧去前線全權處理。】
【宋神宗不用了解邊境情況的種沈二將,反派了不了解情況,也不懂軍事的徐禧。】
【典型的外行領導內行。】
【徐禧到達前
線後,和二將產生了意見上的不和。】
【徐禧認為二將選的地方不好。】
【因為有一部分地方,被水淹了。】
【於是擅作主張選了永樂城。】
【二將看完永樂城的環境指出城內沒有水源,要是兩軍交戰,必敗無疑,於是指了出來。】
【結果雙方發生了口角。】
【徐禧還惡人先告狀,上疏宋神宗趙頊說。】
【二將飛揚跋扈,不聽命令。】
【趙頊覺得徐禧是自己派的人,代表了皇權,於是降了二將的官職,並調到了彆處。】
後世實時彈幕——
“宋神宗完美避開了所有正確選項。”
“趙宋祖上遺傳的不信任人。”
“宋朝對外用兵的方略,基本都是不懂軍事的文人統軍。
硬生生逼得南宋的武將多少要學點文。”
“證明宋神宗不會用人,識人。”
“宋神宗有雄心壯誌,可惜誌高才疏,尤其不會用人和識人。”
“徐禧永樂城失陷失蹤,到現在還是未解之謎。”
“宋神宗也是個人才,這用人堪比袁紹了。”
“宋神宗有雄心卻是件壞事,因為他用不懂軍事的人當統領打仗。”
“推行變法,我願意稱呼宋神宗為明君。
王安石罷相後,他還單槍匹馬推行變法。
但是五路伐夏和永樂城戰役,他用人不行,誤國誤民!”
【永樂城在建好之初。】
【西夏自然不願意讓宋朝在邊境築城,於是就召集了30萬西夏大軍進攻,北宋軍敗退並被圍城。】
【在得知了永樂城內沒有水源,西夏軍直接切斷水源。】
【徐禧也為自己的跋扈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不過和他陪葬的則是永樂城大半宋軍。】
【守城將士戰死萬餘人。】
【將校200多人,民士20多萬人。】
【宋朝廷不得已,隻能和西夏議和,每年向西夏交納財物。】
【趙頊得知永樂城之戰大敗後。】
【身體一日不如一日。】
【結局不該如此,卻也隻能如此了。】
【宋神宗趙頊一病不起。】
【駕崩於福寧殿。】
【終年三十八歲。】
【廟號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