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疼的吃牙咧嘴,口還沒有張。
就又被一旁氣得咬牙切齒的宋哲宗給了一棍子道“聽到沒,太祖問你話,你啞巴了。”
哪知還不等趙構反應過來。
宋神宗又打了趙構一棍子道“讓你說話!”
大宋的皇帝一人一棍子,一句話,打的趙構委屈的嚎啕大哭了起來道“你們倒是問問題。”
“而且,你們也給我留說話的空隙啊。”
【一身抱負得不到施展的辛棄疾,把一腔熱血給了詩詞。】
【並且這些在後世華夏膾炙人口的詩詞,極為被人推崇。】
【辛棄疾的詞,和他的綽號詞中之龍一樣大氣磅礴。】
【之前曾有說過,有人寫一首詩詞的主題。】
【可以寫到彆人餘詞俱廢。】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以讓中秋詩詞儘廢。】
【那麼一首《青玉案·元夕》,元夕就被辛棄疾定格了。】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前半部是陸遊看到的南宋繁華,而後半部並不是說他回首見到心愛人的意思。】
【而是,陸遊看到了意氣風發的年少。】
【大概的意思就是,陸遊看著繁榮的南宋。】
【麵對著享樂不想收複
失地的人,他滿懷悲傷。】
【在悲痛之中,他看到了曾經年少的自己。】
後世實時彈幕——
“我是東坡粉,但不得不承認。
辛棄疾的詞充滿英雄氣。
蘇則豁達。”
“詩人總是把國仇家恨寫成兒女情長。
但後世很多真的就隻看到兒女情長。”
“一點不假,詩詞都是含蓄的,托物言誌。”
“突然很有畫麵感,突然由第一人視角拉遠到第三視角。
人來人往的繁榮道路上,獨獨辛棄疾一人站在這燈火闌珊的地方。
自己要找的收複淪陷的國土之人,不正是自己嗎。
自己卻也在這喧囂裡麵無可奈何,何等悲涼。”
“就是麵對著滿眼繁華的他自己啊。”
“對啊,我腦子裡一直是這個場景。
他本人站在畫麵外,看著燈火闌珊處的他自己。”
“豁然開朗。”
“這個解讀我是從未想過的,但突然覺得真的很好。”
“突然就提高了一層次……國破山河在,世上卻享樂繁華,樂不思蜀,隻有他一個人黯然神傷。
比等待一個美人要立意高多了。”
“辛棄疾想表達的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已經不複存在了。
所以用他。”
“準確的說該死少年時壯誌淩雲的自己。”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回首遇見最美好的自己。”
“英雄遲暮,再無用武之地的感慨。”
“我還以為是辛棄疾等美人寫下來的。”
“人要與自己和解。”
“辛棄疾遇上了對他而言,不過是個累贅的時代(狗頭)。”
“所以,燈火闌珊處的可能正是當年身披戰甲,滿身熱血的自己。”
“一下就體會到了這首詞得感覺與意境。
從前就覺得語言華麗優美,原來底色這麼可悲。”
“或許這就是境界的體現文化的積澱吧。
寥寥數語,美畫儘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