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當守城大軍反應過來後,把裴仁基的大軍分割式滅了。】
【等裴仁基逃到回洛倉時,這個地方也沒了。】
【裴仁基無奈,隻能硬著頭皮回去。】
【一見李密就是嚎啕大哭,請罪。】
【李密也沒辦法,安慰了一番,又給了3萬大軍,讓裴仁基再次攻下回洛倉。】
【這次裴仁基再次攻下目標地。】
【李密以回洛倉為基點,修築防事。】
【他也明白,短時間想要攻下洛陽千難萬難。】
【打算長期和洛陽鬥爭。】
【而另一邊的楊廣也不想丟掉洛陽,於是讓王世充帶5萬大軍抵禦瓦崗寨。】
【兩軍互相鬥了三個月有餘。】
【互有勝負。】
【有一點對王世充不太友善,那就是瓦崗寨的人是越打聚集而來的越多。】
【而王世充的大軍,死一個就少一個。】
【短時間還能僵持不下,互有勝負。】
【可要是長期維持下,此消彼長,他王世充必敗。】
【王世充一有退意,李密並命令瓦崗寨大軍發起總攻。】
【打的王世充逃到了城中。】
【李密趁勢兵臨洛陽城下。】
【這個時期算是李密的巔峰時期了,手下有30萬瓦崗大軍,聲勢無比壯大。】
【號稱三大起義軍之首一點都不為過。】
【就連洛陽城中的一些官員,都偷偷和李密“眉來眼去”。】
【瓦崗寨這邊的人激動不已,其他的起義軍的首領也是紛紛寫信讓李密稱帝。】
【李密並沒有貿然稱帝,而是想要攻下洛陽城再說。】
【但是洛陽城畢竟是首都,怎麼可能好打。】
【連續打了幾天,無果後。】
【有人建議李密洛陽城不好攻下,不如先去攻占關中地區,以壯大勢力。】
【李密卻沒同意,一是打了洛陽這麼久,怕就這麼灰溜溜走了,傷士氣。】
【二是他認為洛陽最重要,隻要打下洛陽,謀奪天下不在話下。】
後世實時彈幕——
“李密如果先入洛陽輔政,先控製大局。
然後再去打宇文化及,那還可以理解。
可他卻拿了一個空頭支票,就去拚命,純二傻子。”
“李密腦子有洞,明明前期這麼有謀略和手段。
卻在關鍵時刻聽不進人的建議,李密其實勢力也很強大的!滅那麼快,死的窩囊。”
“自古以來謀臣雖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還是那些決斷者。
要不然縱是計策可安天下,決斷者不使用也是白費。”
“李密和王世充都是亂世之梟雄。”
“都是天命!不信不行。”
“事實證明在多牛批的手下,也得要有個靠譜的領導。”
“李密當了瓦崗首領後,就智商不在線了。”
“天命不可違。”
“都是唐朝的奠基人。”
“瓦崗軍人才濟濟,讓李密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都是亂世梟雄,李淵是最後的勝者罷了。”
“真正的王者之才,可以做到不被勝利衝昏頭腦,始終保持理智的判斷力。
可惜,李密不是這樣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