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認為,雖然貞觀之治是盛世。】
【但是人口和糧食方麵都沒達到開皇之治時期。】
【另外要是去泰山封禪,一路上浩浩蕩蕩,勞民傷財。】
【這個行為不是明君所為。】
【若去泰山封禪,還會給四夷進犯的機會。】
【最後便是封禪需要大量的錢財,會讓老百姓身上負擔加重。】
【李世民可能是曆史上最為聽勸的皇帝了,在聽了這一番話後,於是斷了封禪的念頭。】
【有大臣再次請求李世民封禪時。】
【李世民說大唐盛世,天下百姓生活的富足,封不封禪,在他看來也沒有什麼。】
【這樣的雄主李世民在52歲駕崩。】
【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
後世實時彈幕——
“天策上將,天可汗,文皇帝,李世民這一生無憾了,最牛逼的稱號全拿了。”
“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國家,文皇帝無可厚非,毫無爭議。”
“這也太聽勸了!”
“李世民不敢乾的事,後世有個人就封禪了。”
“回複樓上你說的不會是宋朝的某位皇帝吧?
彆人封禪是告訴天下人自己的豐功偉業,而宋朝的皇帝封禪是告訴天下人有人欺負我。”
“可惜後來宋真宗泰山封禪,此後泰山封禪成為了帝王的恥辱。
誰去封禪就想到宋真宗。”
“從古至今有作為的帝王裡麵有李世民這般胸襟的真沒幾個。”
“李二最大的優點不是文武雙全,是能讓自己的手下肯為他賣命。
以及聽得進大臣的話。”
“大唐的諫臣一個個都是鐵頭娃。”
“李世民最牛的地方就在於聰明過頂,大功績者必然自負。
李世民卻不自負能聽取不同意見,敢於認錯,敢於接受。”
“也就李世民有這個氣度和仁心。”
“最完美的皇帝。”
“君清則臣明,不愧我太宗文皇帝。”
“李世民確實千古一帝,文治武功頂級,心胸寬廣,皇帝中的頂配!”
“宋真宗家人們看我把泰山封禪打下來(笑哭)。”
“碰到這麼個大氣豁達的君主,真是臣子的福氣啊。”
“不是每個皇帝都是李世民聽勸。”
“李世民不需要封禪!”
帝王空間。
李世民從金門中走出,笑著走到李淵身前行了一禮。
“父親,兒子沒有丟李家的臉。”
李淵隨便揮了揮手,興致不高。
不麵對這個兒子的時候,他還挺為其做出的一番功績高興。
然而見到了,李淵是不會表現出來的。
反正後世華夏人對李世民的誇讚已經不絕於耳了。
有沒有他李淵的誇讚,又有什麼關係呢。
唐朝。
李治舔了舔嘴唇,輕聲道“父皇這麼大的功績,都沒有去泰山封禪。”
“可是後世人卻說唐朝有三個皇帝去封禪的。”
“其中還有朕一個!”
“先前後世彈幕好像對朕很是認可,看來朕的功績也不錯。”
帝王空間,宋朝。
宋真宗黑著一張臉,躲的遠遠的。
真是豈有此理。
這後世彈幕真是無法無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