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李豫走出金門。
迎麵看到李世民等人正在痛毆李隆基。
李豫行禮也沒有受到矚目,不由走到了李亨身邊站定,說道“父親,兒子並不是不想削藩,實在是一個處理不當。”
“大唐的江山,又會陷入紛亂。”
李亨點頭道“經曆了安史之亂,大唐已經無法經受藩王的造反了。”
“既然沒有好良機削藩。”
“那就隻能看看後世子孫有沒有機會了。”
“粗算一下大唐王朝已經存在了不少年,估計也快要落幕了。”
“這些都不是你我一人之力可改變。”
【等唐代宗李豫死後,太子李適即位。】
【是為唐德宗。】
【李適為了讓經濟發展,改革了兩稅法。】
【而且他也看出了藩王權力太大的隱患,一直想著削弱各地藩王。】
【加強皇權。】
【當時的藩王權勢極大,其中有藩王死了之後,把官職傳給了侄子,根本就不用朝廷任命,而朝廷對此也無可奈何。】
【不過藩王想要搞這種世襲化,肯定是不行的。】
【這不就是一個個國中國嗎?】
【隻要是個皇帝都不願意看到。】
【於是第二個這樣搞的藩王,被李適拒絕了。】
【結果就造成了四個藩王聯合一起舉兵造反。】
【李適命朱滔等五個節度使平亂。】
【獲得大捷。】
【然而李適想著不如一起把這些節度使削弱。】
【哪知又造成了一場大的叛亂。】
【很快長安城也發生了兵變,李適想要召集禁軍,然而,並沒有一人前來,反倒是百餘名宦官帶著他殺出了城,逃到奉天。】
【叛軍尊朱滔的哥哥朱泚為首領。】
【而朱泚野心勃勃,稱帝。】
【並殺了還在長安的皇室77人!】
【而被宦官保護下逃到的奉天的李適昭告天下,讓人來救駕。】
【支援的將士沒到。】
【反倒是被朱泚的人馬兵臨城下圍了城。】
【史稱奉天之難。】
後世實時彈幕——
“哎,這個時候的大唐王朝已經是搖搖欲墜了。
亡國非常有可能。
值得慶幸的是,亂臣賊子多,鐵骨錚錚的忠心將士也多。”
“唐德宗算是個昏庸之主吧,不過大唐這麼亂,也不能全部怪他,大唐的衰敗的根源還是在李隆基身上。
李豫雖然平定了安史之亂。
但是藩王勢力割據的局麵,一個處理不當就會出現這種謀反的情況。”
“李適是想要做中興之主的,可惜入手的局麵有點差。
再加上他操之過急。
所以才會落到這個下場。”
“回複樓上唐代走向衰亡,李隆基時期的執政有百分之85的責任。”
“李適是見過盛唐的,所以他當上皇帝之後。
是有很大的誌氣恢複盛唐繁榮的。
可惜理想是有,但是能力差點。
再加上識人用人方麵也差點,要不然削弱藩王未嘗不能成功。”
“換位思考一下,要是我是唐德宗好像也沒有啥好辦法。
這個時候的藩王已經蠢蠢欲動了。
要不然也不會自己欽定接班人。
要是施行推恩令也不行,擺明了各地藩王已經不把朝廷放在眼裡了。
而且推恩令也不是短時期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