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終曲,大戲的最後一幕(1 / 2)

終曲,大戲的最後一幕

一個帶插部的奏鳴曲式。

知道的人都知道,這一段音樂是所有為鋼琴與管弦樂隊而創作的作品中最華麗、最激動人心的音樂之一。

也是將鋼琴技巧發揮到極致,令人目不暇接、精彩絕倫的最宏偉篇章。

它展現出了俄國民族最為盛大的場麵。

音樂一進入第三樂章,管弦樂聲部以d小調的主和弦音果斷而有力的合奏音出了一個進行曲主題。

主題形象鮮明,舞台氣氛呈一片歡騰。

在一個動機指引下,鋼琴進入音樂,奏出了帶有號角音調的歡快主題。

像是拉開了一場狂歡節的序幕。

秦鍵挺身直坐,麵部表情有回到淡漠,雙臂無意識般的瀟灑擺動,十指從容的將明快節奏嚴峻有力的走出,描繪出來俄國民間節日的景象。

這副景象不是詩人的臆想,秦鍵確定這幅情景一定實實在在的發生過,當時拉赫瑪尼諾夫就在現場。

秦鍵把握著進行曲富有動力節奏的節拍感,在第十七小節陡然將每一個指尖立起。

用staccato保持跳動的手法將音樂的氣勢繼續像前駛進,跟隨著拉赫的虛幻身影繼續走去。

音樂行進到27小節,樂隊的演奏像是從遠方遠遠傳來了明快的跳舞聲。

秦鍵放鬆手腕,以弱奏彈出節奏點,保持音樂棱角的同時為舞者步伐伴奏。

為台下觀眾呈現出了一幅節日歡慶的歌舞畫麵。

格外傳神,鮮活。

富有趣味的鋼琴表演能打破觀眾與詮釋者之間的屏障,鋼琴鋼琴演奏者令人感興趣的本質就在這裡。

這是秦鍵一生的功課,不過他今天做到還不錯。

不難發現在這整段過程中,台下不少觀眾的表情都都隨著音樂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有些觀眾聽到動情之處還會輕輕的跟著搖擺著頭,或是拍打著席位之間的木把手。

這一切無不說明此時他們停留在音樂之中。

如果一場演出與觀眾的主觀世界時間相連,令時間變的更豐富、更多元,那演出就不隻是四十分鐘的事情了。

每一位聆聽者光臨一場演出都會帶著彆的音樂會記憶,那是聽者與音樂的戀愛史,如龐大拉三的結構一樣,二者都是一張關係錯綜複雜的網:眼前的表演者將賦予這一切新生命。

沒有哪兩段情史會完全重合,如同每個鋼琴演奏者的表達方式都可能完全一樣。

秦鍵用一派歡鬨的盛事來演繹終曲的前半部分,這給很多人留下了極為不俗的印象。

隻不過音樂就像此間遊行隊伍中的花車一樣,一路向前,沒有半刻停留。

流動中,音也很快發展到了71小節。

忽然。

一豎盤根錯節的三連音音流之後,72小節後一開始,秦鍵右手五指拉開的一瞬猛然下落。

“哐——哐-哐-”的連續砸出了一排結實的上行和弦連接,氣勢十足。

這一段接連的主題可以說是終曲樂章的重心所在,充滿了令人屏息的興奮之情在其中。

音樂中的場麵也因秦鍵深而飽滿的的演奏變的更加宏大。

畫麵在維持到103小節時,音樂再次轉調進入了g大調的副部主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