嘖。
稍微有點露骨了。
不過念在對方初入官場,倪寬沒有多做計較,露骨也有露骨的好處,至少倪寬確定了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
他願意幫李廣利,自然是看在宮中那位李夫人的麵子上,提前結個善緣,總沒壞處。
倪寬先前的話語,確實有幾分客氣的意思。
不過也並非空穴來風,有猗蘭殿那位在,他不拉李廣利一把,遲早也會有彆人拉。
觥籌交錯間。
倪寬囑咐以後當勤勉用事,李廣利一一應了,他又趁機請教了一些官場需要注意的事項。
說著說著,李廣利忽然問道:“今日博望苑好生熱鬨,有不少其他學派的門人入仕。”
“將來下官遇到他們,不知該如何應對?”
他這句話。
其實是在問,遇到儒家以外的學派,應該敵對嗎?
李廣利之所以有這個問題,因為提拔他的中大夫倪寬,正是儒家門人。
倪寬,精通經學和曆法,擔任過博士,並且曾經隨孔安國學《尚書》。
“哈哈哈哈。”
聽了李廣利的問話,倪寬朗聲笑道:“李長史,日後入了官場,切記先看、先學,不可想當然啊!”
他點了對方兩下,李廣利趕忙躬身,虛心請教,倪寬笑著擺了擺手,接著道:“官場上,陣營不是如此分的。”
“學派雖
然不同,但因官場各種糾葛,不同學派的人,有時候也能處於一個陣營。”
“再者……”
說到這兒,倪寬收斂了笑意,正色道:“儒家內部各有各的說法,豈能輕易認為是一個陣營?”
這句話算是說到頭了。
如今的儒家,要說團結吧,在‘鑄就金身’的董仲舒捏合下,勉勉強強也能一致對外。
但細看之下。
儒家內部其實山頭林立,派係複雜,簡直碎成一團渣!
因為對秦朝前後的經義理解不同,能分出個今文經學、古文經學。
因為對《春秋》的理解不同,愣是分出了《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三家各成一派。
更彆提儒家五經博士,除了教授《春秋》,還有《詩》《書》《禮》《易》,每經為一家。
越分越碎。
倪寬的話就很真實,而且他還是兜著說的。
彆忘了,當初把儒家大佬董仲舒,送去膠西國尋刺激的,是哪位?
是儒生公孫弘呐!
儒家的內部爭鬥,遠比外人看到的要激烈得多。
這樣一個學派,彆說在朝堂上團結一心了,他們不自己打起來,已經燒高香了……
“竟是這般?”李廣利一臉錯愕,連連拱手賠罪道:“下官見識淺薄,大夫勿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