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詩歌的傳播是能影響社會輿論的,這也是周禮會容納詩歌的根源。秦國在變法時會定下禁詩這條法律,恐怕也有吸取周厲王時代教訓的考量吧。畢竟在言論被封鎖的三年後,周厲王就遭遇到了國人大暴動。”
“在這個過程中,貴族和軍隊都沒有下場鎮壓國人,眼睜睜的看著周厲王被趕出了王城。這也有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次“共和”執政局麵的出現。自然的,周厲王的經濟改革也被全盤推倒了。”
蕭盼盼皺眉思考著,她真不知道該怎麼評價這件事。
因為周厲王的整個改革的操作流程本質上是毫無章法的,得到這樣的結果是必然的。但這位天子又是曆史上第一個執行這種改革的人,所以犯錯是必然的。
隻能說,有些人的存在就是為了給後人探路的。
“從這段曆史的發展中,我們已經能看出來,周禮其實並不能有效的管理當時的整個社會。而且由於周禮這一管理係統的成本高收益低,直接導致整個周王朝自身糾錯能力的底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厲王的兒子周宣王繼位後,徹底的將征伐權力讓渡給了諸侯。”
此話一出,孔子心裡也是本能的一震。
“在周禮的設計中,禮樂,賞罰,征戰隻能出於天子,特彆是征戰的權力是重中之重。周公以後周王室一直以來也是這樣做的,出去打架從來都是王師親征,周穆王讓楚國和自己夾擊徐偃王時已經開啟了先例,到了周宣王時這一政策被徹底擴大。”
“為什麼這麼做,因為周王室自己打不動了。周王室控製的資源根本無法讓他長期維持一支可以四處出擊的軍事力量,他必須去借助外力。”
蕭盼盼搖頭失笑,“從曆史發展上來看,周宣王這一舉措的最大受益者就是秦人。“
”周宣王繼位的第四年,就封了當時秦人的首領秦仲為大夫,讓他帶著秦人去打戎狄。秦仲死在了戰場後,又封了繼任者秦莊為西垂大夫,還大方的給了他王室兵馬七千人,命秦人繼續幫他攻打西邊的戎狄。”
聽到這裡的孔子,心裡也是不由的一歎,歎這曆史走向的奇妙。
“周宣王的政策並沒有得到積極的回報,因為他這個人太菜了。在所有行業中,菜就是原罪。他連續三次的對外出征都敗了,這直接引發了一個最壞的結果,周王朝的力量徹底枯竭了。”
“與此同時,周宣王還發現三場大敗後自己流血的速度太快,造血的速度卻太慢,於是他把目光放到了晉國的頭上,他要對晉國料民了,他要去統計人家晉國的人口家產了,然後他被一箭射死了。”
蕭盼盼聳了聳肩後說道,“孔老師,您看,曆代周王已經被周禮製度本身的缺陷卡死了,您還覺得這禮崩樂壞是因為大家不尊周禮而造成的嗎?”
孔子沉默著。
“不是大家不尊周禮而造成了禮崩樂壞,是周禮本身的缺陷導致了大家失去了遵守的意願,從而加速了周禮自身的瓦解。”
蕭盼盼最後定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