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山同意投降後,趙東平就告知對方接下來該如何行動,他們現在需要一邊收攏山東的災民,一邊往莒州靠攏,不需要進攻莒州,也不需要與官兵糾纏,隻要靠近莒州南邊二十裡左右的沿海,自會有船隊前來接應,隻要他們登上了船,就再也沒有人能夠威脅到他們的性命。
翌日,經過昨日一天的詳細交流,趙東平留下一人,帶著另一人騎馬返回岸邊,他需要儘快把此事上報。
李青山率軍抵達莒州沿海也需要大量的時間,畢竟這一路上,李青山他們還得負責收攏當地的災民,再加上路上還會遭到明軍的攔截,行軍的速度自然不會太快。
等到李青山率軍抵達沿海,楊家派來接應的船隊應該也都到了。
隻不過,為了避嫌,抵達莒州沿海的船隻,通通都不會懸掛任何旗幟,以免暴露身份,至於是否會引起懷疑,這些都不重要,無憑無據的,沒人會主動承認。
更何況,這些船隻把山東的叛軍和災民都接走了,當地也就沒有叛亂,更不會出現大規模餓死人的現象,相當於是幫助山東的各地官員減輕負擔。
……………………………………………………
六天後,趙東平回到船上,立刻向著笨港前進。
經過九天的航行,趙東平乘坐的船隻抵達笨港,上岸後,趙東平直接前往都督府彙報情況。
“啟稟都督,李青山同意投降,根據末將估計,李青山這夥叛軍從壽張集啟程,抵達莒州南部,應該可以聚攏三十萬左右的災民,預八月底或九月初會抵達我與對方商定的接應地點。”
趙東平對著楊琮彙報著所有的情況。
聽完趙東平的彙報,楊琮內心鬆了一口氣,他就擔心李青山不願意投降,現在好了,隻要李青山願意投降,那他就不用擔心山東會有大量的災民跟著李青山造反,從而丟掉性命了。
隨即,楊琮下令,抽調兩百艘正在蘇州運送災民的船隻前往山東莒州,再從笨港征調一百艘商船前往山東莒州,同時再派出五艘戰艦護航,威懾山東水師,以免山東水師對運輸船隊造成傷害。
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蘇州吳江一帶的災民已經得到有效的控製,此時楊琮抽調兩百艘船離開,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此次災情,楊家從蘇州運走的災民,總人數超過了六十萬人,這些災民全都被運到東番島進行臨時的安置。
如今,蘇州沿海的災民,經過大致的統計,還剩下不到二十萬人,就算楊琮抽走兩百艘船,也還有超過一百五十艘船在運行,不會影響後續運輸災民的計劃。
……………………………………………………
1641年,9月初。
山東,莒州西南方向二十裡的一處海岸邊,超過三百艘的大型船隻,其中還有五艘大型夾板船,正在此處的沿海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