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
朱元璋有些意外。
他還以為夏之白會獅子大開口,結果就隻想要鐵礦的開采權?
大明目前鐵礦開采,既有官營,也有民營。
而且他對於國營鐵冶廠並不喜歡,雖在洪武七年頒布過政令:‘置鐵冶所官凡一十三所,每所置大使一員秩正八品,副使一員秩正九品。’
對於這一十三所國營鐵冶廠,大明對其每年產鐵數額都有明確規定。
總計為805萬多斤。
當然這並不是大明一年真正的產鐵量。
除了國營鐵冶廠,大明還有很多的鐵產量源於民營,朝廷則是通過鐵課的方式征收。
當然為了避免破壞環境,大明開國之初,就在天下製定了具體的鐵礦開采區域,開國時,大明庫存鐵量少,急需用鐵,迫不得已開設了十三所國營鐵冶廠,但隨著這些年不斷的開爐冶鐵,庫存鐵量多,已足夠天下使用了。
他這一兩年,不斷頒布令書,停罷官營鐵冶。
過去天下少鐵,朝廷用鐵量大,不得不設立官辦,但如今天下鐵量已足夠,而且百姓采煉產鐵量不斷提高,而且采煉的鐵質量比官營的要好,他早就生出了動搖,想要這十三所鐵冶廠,陸續的關停,全部交由附近百姓自行采煉,朝廷通過十五分之一的比例征收鐵課,用來維持朝廷的鐵量需要。
而這也是朱元璋認為的仁政。
治世天下無遺賢,不聞天下無遺利。
且利不在官,則在民。民得其利,則利源通而有益於官;官專其利,則利源塞而必損於民。如今天下各地冶鐵數尚多,軍需不乏而民生業已定,朝廷無需與民爭利。
夏之白麵色平靜。
他這也算是高舉輕放了。
鐵礦大明並不禁私人開采,而且還很鼓勵私人開采,不過隻能在官府圈定的範圍。
但若真以為能隨便開采,那就大錯特錯了,天下的產鐵量,完全視朝廷需要而定,需要時,若是官營產鐵不足,那便多加鼓勵民間產鐵,開爐冶煉,若是產鐵量已足夠,則會立即宣布停罷。
朱元璋之所以想停掉官營鐵廠。
一方麵是基於擔心官員腐敗,另一方麵則是官營鐵冶效率,日漸低下,也逐漸廢弛,原先以官營代償方式征收的鐵課,卻是征收的越來越多,質量還越來越好,朱元璋就有了廢官營,主推鐵課的想法。
在夏之白看來,朱元璋推行的是‘計劃經濟。’
隻不過跟很多人料想的‘計劃經濟’不同,常識下的‘計劃經濟’是因為生產力不足,隻能計劃著進行合理的資源分配,朱元璋卻恰恰相反,大明分明有著不小的生產力,但朱元璋就要嚴格限製,讓天下始終限製在自己設定的情景內。
夏之白的目的很簡單。
突破這個範疇。
通過自己開采鐵礦,提升冶煉技術,鍛造更為先進的蒸汽機,亦或者其他的工業設備,同時用蒸汽機的消耗,來解釋自己開采的鐵礦的巨大消耗量。
鐵對於生產力的提升太重要了。
隻能依仗著朱元璋施舍,不是夏之白想見到的。
他要自己把握主動。
有一座鐵礦,對他的便利太大了。
不僅能生產更高生產效率的農具,還能製造更加精良的武器。
朱元璋看了夏之白幾眼道:“隻要鐵礦的話,咱倒是可以答應,但也僅限鐵礦。”
夏之白眉頭一皺,似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沉聲道:“鐵礦隻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還需要配置一定的礦工,再則,為了更快實現盈利,臣希望,朝廷對北方的驛站,至少是一些不太繁忙的驛站,對鐵企開放,以儘快收攏成本,實現創收。”
朱元璋沉思了一下,也是點頭同意了。
徹底放開不現實。
但隻是運送食鹽的話,他並不是很介意,而且夏之白說的也沒什麼錯,創辦一座鹽企,需要投入太多人力物力財力了,僅靠夏之白一人,想要在北方構建完成,沒十來年根本就不可能。
朝廷是得開一些方便之門。
夏之白麵色一喜,恭敬道:“多謝陛下恩準。”
朱元璋冷哼一聲,臉色帶著幾分不悅,道:“你也彆高興的太早,咱是答應了你一些事,但除此之外,咱不會給與你任何的幫助,伱所說的那套‘商官’,咱也不會采信。”
“官就官,商就是商,豈能混淆?”
“又豈能混為一談?”
“天下沒有這樣的道理,過去沒有,現在沒有,以後也不會有。”
朱元璋麵色冷峻。
即便夏之白說了這麼多。
他依舊堅持自己的看法,商人就是禍國殃民的。
也都是一群不事生產的蠹蟲。
夏之白笑了笑。
他這次就沒想過能改變朱元璋的看法,朱元璋對商業經濟的輕視,根深蒂固,豈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動的?他之所以說這麼多,一來是告訴朱元璋,他的確不通經濟,讓朱元璋去思考,另一方麵則是奉行的‘開窗理論’。
讓朱元璋開商業經濟之道,朱元璋是斷然不會答應。
但在這種情況下,向其索要一定的‘特權’,朱元璋卻大有答應。
事實也的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