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中庸錯了!(2 / 2)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黃章低聲將這句話讀了出來,在反複念了幾聲後,眼睛不由一亮,因為這句話太契合中庸二字了,但隨即黃章目光就冷了下去。

夏之白既如此洞悉中庸之道,為何還要自己反對中庸?

這豈不糊塗!

其他人念了一下這句話,也是暗暗點頭,對這句話表達著欣賞。

他們的確對夏之白的桀驁狂妄很不滿,但作為文人士人,還是有自己的操守,再不喜,在看到這句充滿深意的話,也還是表露著自己的認可,他們倒也並不覺得有什麼。

夏之白畢竟是狀元。

有這般文采是理所應當的。

良久。

劉三吾撫須開口道:“夏大學士,你將我等召集起來,就隻為品析這一句話?而且老夫若是沒看錯,這句話的內容,恐是無比契合中庸之道的。”

“你這說著中庸反中庸,難道不覺得有些荒唐?”

夏之白輕笑一聲,淡淡道:“劉老學士此言差矣,這句話表露的是如今天下的‘中庸真意’。”

“但並非是我追求的‘意’。”

“我翻閱過論語,論語全篇中,隻有一處提到中庸,便是《雍也》。”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這句話中‘德’不是‘道’而是‘用’,‘至’就是‘最大’,所以論語中的中庸,實際上說的是‘效用最大化’,換句話說就是‘最優化’的一種選擇。”

“而這句話本身是用來評價舜帝的。”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為舜乎!”

“我將‘中庸’提出來,並非是告訴諸位,中庸之意相較本意已有了差彆,隻是想告訴諸位,天下很多人讀聖人學問,都變成了讀死書,少了真正的融會貫通,不少人將這句話理解成‘中庸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但這種理解明顯是誤解。”

“舜‘中用’的德政,其至矣乎!但‘民鮮久矣’。”

“這才是正確理解。”

“我說的這種理解,如今已漸漸為天下認可,至少當今陛下是認可的,不若也不會力推‘朱熹’的理學。”

“朱熹說:‘蓋凡物皆有兩端,如小大厚薄之類’,‘當厚而厚,即厚上是中;當薄而薄,即薄上是中’。”

“這兩句話的含義很簡單,就是說‘執端用中’的並不是在大小、善惡、厚薄的‘中’,而是兼顧貴族與平民、東西南北等‘端’,取一‘中’令‘端’都‘善’。”

“從俗語來說。”

“就是在諸多不同影響因素或者利益相關方取得一個平衡點,繼而在不損害現有利益相關方利益的情況下,達到利益最大化,繼而實現‘民鮮久矣’,推出讓平民很久沒享受到這種不損害他們利益的政策。”

“中庸其實就是平衡狀態下的最優化。”

“此後隨著儒學大興,諸多大儒解構論語,繼而又有了跟儒家其他論點不造成矛盾的‘止於至善’、‘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等觀點,其實這些話都表達了一個意思,便是一個因素下的最優化。”

“最終這些解構又重組成了兩個字。”

“中庸!”

“這二字便構成了儒學現有的人文素養。”

“如今天下儒生坐而論道,都行‘中庸’之道,卻是少了對學問刨根問底的執著。”

“這錯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