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西周 第一章 武王伐紂(1 / 2)

千古苒苒 遠止浮遊 2299 字 8個月前

西周,時間線: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的始祖是大禹治水時期的治水辦F4之一,後稷,姓姬名棄,高辛帝長子(理論上的長子)。周一族興起於陝甘一帶,因不堪戎、狄等遊牧部落的侵犯,當時部落首領亶父率領周族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經過世代經營,周族慢慢興盛,幾乎和商滅夏差不多的套路,優勝劣汰,周自然而然得取代了商。

周族最重要的轉折點,便是周太王亶父率領族人遷徙到岐山。亶父是上承後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周族在岐山安定下來後,在亶父的治理下日漸興盛。亶父偏愛幼子季曆,他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很識趣,看上位無望,就帶領了一些族人去到長江中下遊發展,形成了後來的吳國。

亶父過世後,季曆上位,前麵說道過,此時的商朝實力空虛,經常要借季曆的手去教訓那些不聽話的諸侯,季曆也趁此機會打擊周圍小國,擴充自己的實力。後來文丁察覺到了周族的野心,才將季曆囚禁起來,不巧的是,季曆身子骨差了點,正好死在牢中。姬昌是季曆長子,從小聰明好學,還精通伏羲的先天八卦。季曆死後,商王帝乙封姬昌為侯伯,所以姬昌又叫西伯侯。

姬昌二年,姬昌調集了大量兵力準備和商朝打架,帝乙當時還要應付東夷那邊的戰事,隻好向姬昌說說軟話,還許諾把漂亮的妹妹嫁給他,姬昌心裡也明白現在還不是對剛的時機,於是乎就順應了帝乙的安排,娶了帝乙表妹,有莘國公主太姒為妻,商、周矛盾暫時緩和。

姬昌和太姒共有十個兒子,大兒子伯邑考,二兒子姬發,後麵還有很多有名的,之後再講。奇怪的是,大兒子伯邑考長的和姬昌一點都不像,以致於姬昌都懷疑他是不是親生的。可是古代又沒有親子鑒定技術,姬昌又怕將來王位傳給他人血脈,於是乎正兒八經的把伯邑考和姬發兩個叫來看麵相,對伯邑考說,你長的一副臣子臉,當不了大王啊,這是天定的,可不是我亂說的哦。姬發嘛,確實有帝王之相,就選你了。當時姬發才兩歲,就被立為世子。

之後姬昌通過兼並周遭小國,不斷增強周的實力,暗中不斷製造輿論,吹噓自己,抹黑商王室。後來的事情在前篇說到過了,姬昌被囚,出獄後取得“專征權”,繼續東征西討,於姬昌四十四年,正式稱王,號周文王,這一年也稱文王受命元年。按照他們周族的說法,姬昌從稱王開始,天子就自動變成他自己了,商隻是他統治的一個不聽話的諸侯,滅商隻是討伐亂臣賊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