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西周 第五章 氣數已儘(2 / 2)

千古苒苒 遠止浮遊 2586 字 8個月前

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請各位自己細細思考,我稍後再做解釋。不管這個故事真假,周幽王對褒姒的寵幸是假不了的,以致於後來周幽王廢掉原先的申王後,廢掉原先的太子姬宜臼,立褒姒為後,立褒姒兒子伯服為太子。姬宜臼擔心自己的安危,於是和母親逃到了申國,申國國君申侯是當時申王後的父親,姬宜臼的外公。周幽王知道姬宜臼逃走後大怒,還罷免了申侯的爵位,準備出兵討伐。

申侯自知申國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抵擋周朝軍隊,於是暗中聯合了鄶國和犬戎。在周幽王出兵攻打申國的同時,鄶國起兵支援,犬戎直接攻向西周都城鎬京。西周大軍很快被擊敗,三支軍隊包圍了鎬京,打了兩天城破,出逃的周幽王最終被趕上的犬戎所殺。

至此,西周曆經十三任王(算姬和的話是十四)後覆滅,對於亡國,周幽王自然有很大的責任,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實在是西周氣數已儘。等其他諸侯們趕來,犬戎已經燒殺掠奪了一番回家了,申侯作為姬宜臼的外公,和魯、許等諸侯們擁立姬宜臼為君。

雖然姬宜臼是被逼上謀反的道路,但姬宜臼是出逃的王子,畢竟是謀反,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在周幽王死後,還是有正統繼承人的,他就是姬餘臣,周幽王的弟弟,被另一派老諸侯擁立上台。當時的情況被稱為“二王並立”,在接下來的一章會寫到。

“二王並立”這個事,在《史記》中沒有被提及,因為姬宜臼的奪權道路並不是正統的道路,後世為了給姬宜臼創造出正當理由,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應運而生。烽火戲諸侯出自於司馬遷的《史記》,這裡鬥膽評價一下司馬遷以及號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接下來的隻是個人看法。

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采用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政策。司馬遷早年求學於孔安國、董仲舒,這兩位都是大儒。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仁”。司馬遷處於這種思想氛圍中,寫出的《史記》難免有失偏頗,因為曆史上的不仁不義之事多了去了。再者,司馬遷那個年代,先秦典籍保留下來的很少,他可以參照的史料也是極其有限,《史記》很多故事也是口耳相傳而來的,司馬遷師從儒家,可以認為很多儒家的人傳下來的故事,司馬遷更願意相信。

到後來越來越多的古物出土,證明了《史記》中的諸多漏洞。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司馬遷在那個資料匱乏的年代能寫出《史記》,固然是偉大的,但是也正因為資料匱乏,加之司馬遷本人正統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寫出的《史記》也並不是完全正確,甚至可以說,《史記》的文學性強於真實性。

接下去到東周了,史料也開始豐富起來,諸侯混戰、百家爭鳴,敬請期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