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春秋 第十四章 老馬識途(1 / 2)

千古苒苒 遠止浮遊 3210 字 8個月前

公元前678年,齊桓公又組織了聯合國大會,地點在幽地,這次來參加的國家明顯變多了,有魯、宋、陳、衛、鄭、許、滑、滕八國,加上齊國,就是九國會議。會上大家再次推選齊國做盟主,紛紛承認了齊桓公的大哥大地位,這一年是齊桓公在位的第八年。

齊桓公上台後隻用了短短八年時間,就做上了名副其實的江湖大哥,這和他的外交政策有很大關係。齊國的外交口號是“尊王攘夷”,尊王就是尊崇周王室,諸侯之間維護和平,幽地會盟後的十餘年,中原諸侯間基本沒怎麼乾過架。攘夷就是打異族,幫小弟們打打邊境的外族人。

齊桓公第一次攘的夷是北邊的山戎。山戎是匈奴的一支,在春秋時期發展迅速,勢頭很猛,具體活躍範圍是在如今的河北、遼寧、內蒙古一帶。山戎人是遊牧民族,人口多了,糧食不夠用,怎麼辦,就去搶唄,於是離山戎最近的燕國深受其害。

燕國的首任國君是召公奭,就是前文說到過的,和周公旦一樣是周武王的弟弟,和周公旦同朝輔政,也是個牛人,周武王因此將他封在了燕地,抵抗外族入侵。燕國的主要疆域在如今的河北北部、北京、遼寧西部一帶。

山戎之前就打得燕國被迫遷都,這次又是大規模入侵,來勢洶洶,燕國君主燕莊公便向聯合國老大齊國求救。這一年是公元前663年,齊桓公在位的第二十三年。齊國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國力愈發強大。同個時期的其他幾個大國,西邊的秦國還比較落後,中間的晉國內亂不斷,還沒抬起頭來,隻有南邊的楚國具有一定的實力。齊國隻有打敗楚國,那才是真正的老大。但齊桓公有顧慮,正是北邊的山戎。

山戎除了騷擾燕國,有時候會越過燕國邊境,直接去找齊國的麻煩。因此齊桓公想除掉山戎這個攪屎棍,好安心南下和楚國一較高下。正好燕莊公來求救,齊桓公決定親自帶兵支援,管仲隨軍出征。

當時齊桓公帶領的兵力是“兵車三百乘”,乘是一種古代的作戰單位,一般來說,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兵車上有三名鎧甲勇士,車下又跟隨著72名步兵,25名後勤工作人員,所以一乘大概是100人。齊桓公率領的兵車三百乘,相當於就是三萬人。

三萬人的維和部隊,浩浩蕩蕩駛向燕國邊境。山戎這邊兵力和裝備被齊軍碾壓,交手後大敗而逃。齊桓公想永除後患,於是繼續帶兵追擊,一直打到山戎的盟友孤竹國今河北盧龍地界。

孤竹國為了自保,殺了山戎首領,派人將其首級獻給齊桓公,請求投降,還說孤竹國國君已經逃到沙漠去了。齊桓公進入孤竹國,發現確實沒剩幾個人了,就讓降將帶路,前往沙漠追擊,沒想到落入到了他們的圈套裡。其實孤竹國是詐降加上空城計,他們想把齊軍引去致命的沙漠。孤竹國降將帶著齊軍進入沙漠後,找機會溜走了。齊軍沒了向導,很快就在沙漠裡迷路,缺水缺糧,情況十分危急。

關鍵時候,還是管仲給力,他給齊桓公出了主意:“臣聽說老馬識途,燕國的馬很多是來自漠北的,我們挑幾匹老馬放行,讓它們當向導。”齊桓公讓人找來幾匹本地老馬,解開了韁繩。齊軍跟著老馬,很快走出了沙漠,大軍殺回孤竹國,殺了個片甲不留,把孤竹國給團滅了。這是成語老馬識途的出處。

通過這次北伐戰爭,山戎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他們灰溜溜地逃向北方,燕國暫時平穩了邊境。齊桓公這次打山戎,占領了一大片東北的土地,不過這些地和齊國都連不到一起,於是順水推舟,做了人情送給燕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