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戰國 第十二章 濁澤之戰(1 / 2)

千古苒苒 遠止浮遊 1931 字 8個月前

魏文侯時期,堅持聯合趙、韓,三晉作為一個整體,可以說保持了90%原來晉國的戰力,如此三晉可以抵禦秦、楚、齊等強敵。魏國也因此得到了發展空間,通過變法一躍成為老大。

魏武侯剛繼位的時候,基本上按照父親的理念,聯合趙、韓對付秦、楚、齊。但是魏武侯不管在政治目標還是選人用人上,都遠遠不如魏文侯。魏武侯依靠父輩留下的豐厚家底,取得一定戰果後,開始有點飄了。魏武侯參與到了田氏代齊事件中,仗著家大業大向周天子施壓冊封田氏為齊侯。

魏武侯覺得自己已經打遍天下無敵手,不需要什麼盟友了,改變了對趙、韓友好的態度。魏武侯十年,魏武侯插手趙國內政,幫助叛亂的趙朝攻打趙國,雙方就此反目成仇。到後來的棘蒲之戰,魏國大敗於趙、楚聯軍。魏武侯吃不消腹背受敵,這時候才想起來恢複三晉聯盟反應過來自己樹敵太多,於是向趙國求和。三晉雖然再度聯合,但是彼此間已是貌合神離。

三晉暫時和好後,齊國向北擴張,攻打燕國,燕國抵擋不住,找趙國幫忙,趙國聯合魏、韓,三晉共同出擊打敗齊國。次年齊國卷土重來又去打燕國,三晉再度救援,又打敗了齊國,還攻入齊國本土,使得齊國一時不敢與三晉抗衡。

這時候魏國出事了,中山桓公在中山國被滅後奮發圖強,帶領舊部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山地區離魏國本土較遠,而且近段時間魏武侯忙著和其他國家掐架,沒那麼多精力管中山片區。在魏國統治中山二十五年後,中山桓公率軍大敗魏軍,趕跑了魏國侵略者,複興了中山國。在中山桓公的帶領下,中山國接連兩次打敗趙國軍隊,收複了很多失地,成為了北方與趙國實力相當的二流強國。

魏國失去了中山地區,實力大減,不再具備鉗製趙國的有效手段,不過這時魏國還是各國中最強的存在。公元前373年,魏武侯聯合燕、魯、衛大舉進攻齊國,接連獲勝。本來一鼓作氣的話,說不定能滅了齊國,但第二年趙國在背後捅刀子了。趙敬侯的接班人趙成侯又打起了衛國的注意,趁衛國大軍在外攻打齊國,趙成侯發兵準備吞並衛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