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四百四十章一代天子一代臣(國慶節加更)(2 / 2)

李思遠為官四十多年,入閣有二十多年,擔任首輔有十三年之久。

承平帝在位期間,李思遠深得承平帝信重,幾乎將國事朝事托於李思遠之身,而李思遠也沒有讓承平帝失望。

李思遠的門生舊故遍布官場,但從未結黨,從不營私,門生無數,卻在朝堂上無權傾之勢,在民間亦無赫赫之名。

論直名,其還不如劉元府,論文名,其更算不上出眾。

就是這樣一位老臣,讓大榮朝堂十餘年中正平和,除了皇子之爭外,沒有出現任何大的動蕩。

在楊正山看來,李思遠絕對是一個能臣,識大體,顧大局,斡旋於皇帝與文臣之間,統籌國事朝政,雖無赫赫之功,卻有柱國之能。

而如今延平帝剛剛登基半年多,李思遠居然要辭官!

是李思遠的身體出了問題,還是延平帝容不下李思遠?

楊正山放下手中的信件,眼眸微垂。

李思遠的身體應該沒有問題,因為李思遠是在早朝上上奏乞骸骨的。

也就是說延平帝容不下李思遠。

是啊!

李思遠雖然不是權臣,但他執掌內閣十餘年,可以說是當今朝堂第一臣。

承平帝能壓住李思遠,可延平帝卻無法壓住李思遠,若延平帝想要收攏權柄,那李思遠無疑就成了他的絆腳石。

延平帝想要掌握朝堂大權,就必須搬走李思遠這座大山。

或許李思遠也看透了朝局,才主動辭官。

可問題來了,如果李思遠辭官了,那朝堂國事當由誰主持?

而一旦遼遠和平遠兩省爆發旱災,延平帝和新任首輔是否能穩住局麵,及時救災?

楊正山還是希望李思遠能主持朝政,有李思遠在,最起碼能保證旱災爆發時,朝堂能及時的拿出應對的方案。

而一旦李思遠離開朝堂,誰知道接下來的朝堂會變成什麼樣子。

可惜這種事他無法插手,他總不能上奏跟延平帝說朝堂離不開李思遠吧。

如果他真的這樣說了,估計延平帝會更加急迫的將李思遠趕出朝堂,而且還會連楊正山一起罷官。

至於上奏旱災的事情,張明忠已經提醒過他了,這種是不能亂說,說了隻是自找麻煩而已,根本無濟於事。

楊正山長歎一聲,“希望新任首輔能夠穩住朝局!”

當今內閣除了李思遠外,還有四位閣臣,次輔周若雲,輔臣宋元閣、張少青和郭曉春。

次輔周若雲的年紀比李思遠還大,如今已有八十歲,他顯然不合適擔任首輔。

至於宋元閣、張少青和郭曉春!

楊正山想了想,都覺得這三位都差點事。

不是他們能力不行,而是他們無

法令群臣信服。

不過延平帝說不定就是想找一個無法令群臣信服的人擔任首輔,這樣更有利於他掌控朝堂。

楊正山走出書房,望著萬裡晴空,滿眼都是憂愁之色。

其實現在遼東的旱情已經開始了。

自春耕結束,重山關就沒有下過雨,而按照楊正山感應,半個月後,重山關會有一場不小的雨水。

而這場雨水就是重山關最重要的一場雨水。

正是因為這場雨水,重山鎮東部的旱情才不會跟遼東一樣嚴重。

至於遼遠和平遠兩省,一直到八月份都不會下雨,田地裡的莊家可能堅持不到八月份。

……

朝堂上變化跟楊正山所想的一樣。

四月初八,李思遠再次上奏乞骸骨,延平帝同意,李思遠致仕歸鄉。

然而朝堂上變化也遠遠超出了楊正山的預料。

李思遠致仕的第二天,宋元閣就被任為首輔,兼中極殿大學士,隨後吏部尚書周雲鬆入閣,兼武英殿大學士。

宋元閣為首輔,可周雲鬆以吏部尚書之職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

吏部為六部之首,吏部尚書更為被稱為天官,周雲鬆即是內閣輔臣,又執掌吏部,其權柄一點也不弱於宋元閣這個首輔。

本來就無法讓群臣信服的宋元閣還要麵臨周雲鬆這個虎視眈眈的對手,其在朝堂上的處境可想而知。

而延平帝如此做的目的無外乎平衡之道。

然而,這隻是開始。

正所謂一代天子一代臣。

四月十八。

兵部右侍郎祝勤文被貶謫出京,原誠王府左長史陸明連升四級,擔任兵部右侍郎。

四月二十。

禮部尚書吳良宰因為榮崇宗治喪不力被罷免,禮部左侍郎鄭士增升任禮部尚書。

四月二十三。

寧國公周茂以年事已高為由請辭,延平帝允許其回府養老。

緊接著常平侯梁儲免除禁軍總兵官之職,充任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南陽侯陸百書升任禁軍總兵官,兼任顯武營提督。

周茂回府養老,代表著盛極一時的寧國公府拉下來帷幕,自此之後,寧國公府在軍中隻有周蘭一人,世子周緒連個閒職都沒有。

常平侯梁儲升任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雖然算不上明升暗降,但顯然延平帝新任南陽侯陸百書。

四月份,朝堂上的紛紛擾擾接連不斷,楊正山在忙碌的同時也在時刻關注朝局的變化。

而對於這樣的變化,楊正山並沒有太多的心思。

無論是寧國公府的落寞,還是常平侯的明升暗降,對他都沒有太大的影響。

如今他已經不是那個需要依仗寧國公府的武將,而是獨成一係的靖安侯。

至於他會不會為寧國公府感到惋惜,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寧國公府的衰敗是意料中的結果,從承平帝將周蘭調入禁軍開始,寧國公府今日的結局就已經注定。

而且這樣的結局對寧國公府也不是一件壞事。

周茂無官一身輕,可以安安穩穩的在府內養老,寧國公府雖然失去了權勢,但還有富貴榮華。

能夠全身全尾的脫離朝堂的權力中心,這對寧國公府來說其實是一種福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