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是信用也是債務(2 / 2)

朱標緊鎖眉頭,作為除朱壽外最年輕的人,他對這些的理解能力顯然更強。

他想了想朱壽為何舉這個例子,然後說:“你之前也說過,這跟天下是否安定有關。元末天下大亂,現在天下安定,錢自然就值錢了。”

“再深入想想,不論銅錢、銀兩還是寶鈔,它們本質上是什麼?”

朱壽耐心引導。

“壽兒,彆賣關子了,直說吧。”

李善長這時笑道,他和老朱加起來快一百四十歲了,腦子自然不如年輕人轉得快。

“是信用,也是債務!”見朱元璋臉色微變,朱壽連忙說,“爺爺,我知道你想說什麼,先聽我把話說完。”

“假設這麼一個情景,爺爺還是皇帝,李大人是手下官員,爹是商人,而我是普通百姓。”

“李大人為爺爺工作,爺爺得發俸祿吧,拋開地位不論,從金錢角度講,爺爺是不是欠了李大人的。”

“如果把俸祿當作欠條,李大人拿它在市場上買了爹的貨,欠條到爹手上,這就叫債務轉移。”

“接著爹又從我這兒買糧食,欠條最後到了我手上。”

朱壽說著,拿了一錠銀子放在桌上,模擬貨幣的流動。

朱標最先反應過來:“我明白了,正因為大明和父皇的信用,百姓才認同這種債務,而元末,朝廷失去了信用,百姓也不相信官府開出的欠條了。”

“什麼欠條,銀子就是銀子。”老朱嘴上還硬,但心裡已經明白。

“也就是說,錢其實是我欠天下人的,那些沒花出去的錢,就像我的債可以不用還,可債不是越少越好嗎?”朱元璋想了半天,還是不明白。

這就是家天下的邏輯,老朱把大明當作自己的私產,自己自然成了第一責任人。

“因為百姓欠爺爺的越多,社會就越穩定,如果爺爺不再負債了呢?”朱壽笑問。

“那就意味著沒人給父皇做事了。”朱標的聲音有些低沉。

除非大明亡了,朱元璋才不會有債務。

朱元璋沉默,他終於想通了:“那我們就不用債務這個詞,我覺得信用挺好。”

“這樣說也有道理,商業活動都是基於信用進行的,所以才有‘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興’的老話。”

朱壽點頭讚同。

這話讓朱元璋非常滿意,朱壽身上隱約有了些領袖的氣質。他原還擔心外養的孩子少了教養,但現在看來,

自己雖出身貧苦,如今不也做得不錯嘛,儘管被孫子指出了很多問題,他還無力反駁。

“所以錢莊最關鍵的作用是讓百姓手中的錢流動起來。”朱標理解了兒子的意思。

“對,有了這些錢,爺爺可以啟動更多項目,比如修路、疏浚運河、造船,讓金錢流通起來,就意味著爺爺收到的商稅會增多,雖然爺爺的‘債’變多了,但因這些項目而富起來的人也多了。”

朱壽笑著說。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