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那些企圖行刺的明教家夥已經喪命,甚至沒有直接證據證明他們的身份歸屬。
但在老朱眼裡,證據根本不重要,這種陰謀詭計他見得太多了。
搞亂秩序,讓朝廷信譽掃地,然後乘隙串聯,尋找時機發難。
紅巾軍起義時,大量懷才不遇的讀書人投身其中,大多因元朝政府的無所作為而失望。
朱元璋絕不會讓大明重蹈元朝的覆轍。
“你為何非要執著於三十五歲這條線,那些年長的讀書人又該如何安排?”
朱元璋緊盯著朱壽,沒有合理解釋,他絕不會點頭同意。
一旁的朱標也是目光灼灼,一切還得看朱壽如何說服他們。
“爺爺,您知道我第二敬佩您的地方是什麼嗎?”
朱壽反過來問。
第一自然是趕走侵略者,複興華夏。
那麼第二呢?
老朱哪能猜到他心裡想什麼,隻好搖搖頭。
“是您興辦的社學。”朱壽說。
“爺爺明白教育百姓,社學是最好的善舉,但請學者去民間教學,他們心裡難免抵觸。
在他們看來,去偏遠鄉村教學無異於流放邊疆。
很快,社學因此難以維係,反而被地方豪強控製。”
“壽兒的意思,是讓這些落第書生去社學教書?”朱標似乎明白了。
“對極了!”朱壽望向朱標,眼神中滿是期待,
“對落榜考生來說,雖然他們自身達不到大儒的境界,但教人識字讀書,解釋政策法規並不難。”
“你剛才還說,學者不願去社學。”朱標皺眉。
“那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好處驅動。他們想做官,就給他們機會,但條件是在社學安心教書五年。
這五年裡的成績作為考核,優秀者可填補官職空缺。
有了這樣的晉升希望,自然會有人願意去社學。
同時,社學也需要改革,十五歲以下的孩童,應送入社學學習。
社學中品學兼優的學生,可以直接成為秀才,無需考試。
社學的老師應享受官員待遇,免除勞役,由國家發薪,並嚴格監督他們是否貪腐或屍位素餐。”
朱元璋眉頭舒展,改革社學並不複雜,因為之前的政策本就源於元朝舊製。
設身處地想想,如果他自己是個屢試不中的老秀才,再等三年不算什麼,但如果有個機會五年後就能補官,他也會心動。與其賭博似地等待下一次科考,不如踏實教書五年也是個不錯的出路。
這樣可以緩解讀書人的不滿,畢竟十年苦讀都熬過來了,再加五年又何妨?
見老朱已有心動之意,朱壽趁熱打鐵。
“社學一旦興盛,民間輿論就被大明掌握,以後明教、白蓮教乃至佛教想滲透民間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