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社學普及,對百姓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爺爺的名聲會更加響亮,每所學校都要掛爺爺的畫像。將來千秋萬代,全天下的人都會記住爺爺的英名。”
這話一出,老朱果然被打動了,先前的不快早已拋諸腦後,他隻聽見“千秋萬代”幾個字。
老朱並非貪慕虛名之人,他是個實乾家,即使惡名昭彰,也要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他常被後人批評的一點是出身貧寒,做了皇帝後對貧困百姓的限製反而更多。
對百姓有利的政策不是沒有,但不多。
朱壽想借此機會,用這番功績給曆史留下一個正麵的老朱形象。
“隻是九年,時間會不會太長了?”
“不長,從六歲啟蒙到十五歲,這九年裡,社學不收學費,貧困家庭的孩子還能得到資助。”
朱壽解釋道。
教育嘛,要麼就搞九年,六年能學到什麼?何況在那個時代,很多時間因各種原因無法上課。
特彆是北方,天黑得早,冬季長,農忙時間長,算來算去,能用來學習的時間所剩無幾。
要知道,百姓哪有閒暇,忙起來時,孩子也得下地幫忙。
但對下一代的重視深植人心,給孩子學習的機會,很多家長都會全力支持。
朱標摸著胡須,意味深長地望著朱壽:“如果我沒猜錯,此舉也能幫助移民安家。”
朱壽點頭,道理簡單,這些年長書生若願去社學教書,很可能帶動一批人遷移。
這還隻是最基本的好處。
“既然你們都認為可行,那就儘快商討出具體方案來。”
老朱望著子孫,欣慰地笑了。
“對了,去西安府的事暫時推後,等沿途清理完明教殘餘再出發。”朱元璋又補了一句。
朱標聞言略顯沉吟,片刻後拱手道:“兒臣遵命。”
朱壽則無所謂,早晚去都一樣,反正現在除了批改試卷也沒彆的事可做。
“解縉跟你幾天了,你覺得這個人怎麼樣?”朱元璋問。
“天資聰穎,有宰相之才,但天才往往傲氣,情商一般。”
朱壽簡評道。
解縉畢竟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的內閣首輔,才能自然不低。
“是啊,那小子剛當官就給我上了份萬言書,接著又是《太平十策》,我就覺著你倆性子像,肯定聊得來。”
朱元璋說著也笑了,他自然不會跟解縉慪氣,解縉這小子雖不知好歹,放在朱壽身邊也好。
“我覺得解縉的天賦不僅限於評論朝政,更在於他博聞強記,過目不忘。我想讓解縉領頭,編纂一套囊括所有古代典籍的書籍。”
朱壽說道。
“這恐怕得耗時多年吧。”朱標皺眉。
“嗯,但為統一教材,這本書必不可少。”
朱壽很認真地說,這些都是消除教育資源不均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