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跳躍發展的十年(1 / 2)

1882年底,第十三次經濟危機逐步顯露出它的破壞力,英、法、德、意、美國等西方工業國,皆遭受其影響。【】

1882年12月,漢國政府製定歐洲技術引進計劃,授權駐歐洲各國公使館主導所在國技術引進事項。

1883年2月,最後一批由南洋軍團士兵和安南華人組成的運輸船隊從安南北部出發,至此,曆時兩年的安南撤離行動宣布結束。

南洋軍團和安南北阪地區華人全部撤離,諒山、廣寧、北寧等北部諸省迅速落後交趾支那殖民軍掌控。

受歐洲本土經濟危機影響,法國政府迫切希望在海外拓展殖民地範圍,用以轉嫁本土的經濟危機。

故此,當1883年6月,越南國王病死病死的消息傳回歐洲,共和政府立刻授權交趾支那殖民軍,開啟全麵占領安南全境的作戰計劃。

沒有了南洋軍團的牽製,腐朽、羸弱的安南政府軍隊在法國殖民軍的攻勢麵前,宛如老舊的籬笆牆一般,一推便倒。

1883年7月16日,法國進攻順化海口炮台,17日,侵入都城順化。23日,安南守軍不戰而降,屈辱得與法國人簽訂《法越新訂和約》,即《順化條約》,共二十七款。根據這一條約,法國變安南為自己的保護國,控製越南的內政外交。法國公使何羅當即貼出告示,聲言越南全境屬法,警告清廷軍隊不得插手安南事務。

1883年9月,廣西清軍一部,按照清廷指示進駐安南北部,與法國殖民軍在山西、保勝一帶對峙。

1883年11月13日,為打消清廷乾涉安南局勢的目的,交趾支那總督府命令孤拔率領6000軍隊,向駐防山西的清軍陣地發動進攻,中法戰爭正式爆發。

開戰伊始,清軍連戰失利,法國乘勢要挾,1884年4月17日,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同意在中越邊境開埠通商,並聲明將北圻清軍撤回邊界。

5月初,法軍強行接收越南諒山附近清廷軍隊駐地,遭到還擊,法軍敗退。

6月15日,法國海軍進犯台灣基隆,被守軍擊退。

七月初三日,停泊馬尾軍港的法國軍艦突然襲擊福建水師。由於清廷的避戰求和政策和指揮無能,致使艦隊倉促應戰、被動挨打,終遭全軍覆滅的厄運。初六日,清政府被迫對法宣戰。

八月,法艦再犯台灣,遭滬尾清軍阻擊。

1885年正月,法艦北犯浙江鎮海,遭清軍炮擊,法軍敗退,司令孤拔受重傷,後死於澎湖。

與此同時,在中越邊境,清軍卻抗擊不力,節節敗退,使法軍得以攻占邊防重鎮鎮南關。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遂起用老將馮子材為廣西軍務幫辦,重行部署戰備,二月初八日,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十三日,又取得了諒山大捷,重傷法軍司令尼格裡。

清廷軍隊的節節勝利,使河內法軍異常驚恐,準備逃竄。法國茹費理內閣亦因戰敗倒台。而清朝政府卻乘勝求和,二月十九日,與法國簽訂了《巴黎停戰協定》,二十二日,命令前線軍隊於三月初一日停戰,十一日撤兵。四月二十七日,授權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由於清政府的怯懦退讓,使得中國不敗而敗,而法國卻不勝而勝。

南洋軍團的撤離,意味著漢國政府放棄了對遠東地區的乾預性政策,隻要西方諸國不對納土納群島、宋卡、蘭芳大統治國做出侵略舉動,漢國政府的注意力便不會由南美本土再次轉向遠東地區。

當清廷和法國軍隊在安南打打停停的時候,世界其他地區的形勢也迅速發生著變化。

1884年10月,前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諸國接納華工的船隻相繼返回,因《排華法案》引起的華人大遷移行動進入收尾階段。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