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社會保障(1 / 2)

煙花爆竹接連響了十多天,到了三月中旬,農曆新春的喜慶氣息漸漸散去,政府機關、學校、軍隊等各個行業的國民,也相繼走上工作崗位,開啟了新一年的工作。【】

“1888年度,政府財政資金收入為1億漢元,財政支出8700萬漢元,節餘1300萬漢元。”

長安皇宮,新年過後的第一次大朝會上,財政部總長趙延按例彙報過去一年的政府財政收支情況。

“政府在教育領域投入的財政資金數額為多少?”

李明遠坐在上首位置問道。

“中小級學堂年度教育經費支出約為1300萬漢元,高等院校和海外留學教育經費支出數額為700萬漢元,二者經費總額加起來約為2000萬漢元,占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總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趙延彙報完之後,站在他身旁的教育部總長孫彬補充道“1888年度,中小級學堂,適齡兒童入學人數相比1887年,大概提高了1一點零七個百分點,初級學堂整體入學率首次達到百分之九十三,不過根據最近半個月時間內,許多基層教師反應的情況來看,仍然有十餘萬適齡兒童因為父母殘疾、喪失勞動力等因素,未能得到受教育的機會。”

“教育部門和地方各政府機構,有沒有配合學校,參與到幫助失學兒童解決家庭困境的行動中去?”

“去年一年,由教育部協同配合戶部、財政部以及地方各州縣政府機構,總計開展了四十三項幫扶貧困家庭兒童入學活動,但是因為父母殘疾、家庭經濟來源有限等客觀原因,即使很多家庭父母在地方官員講解下,知道了自家孩子擁有入學就讀的法律義務和權利,卻也沒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

教育部總長話語中充滿無奈道“法律不在乎人情,對於那些因貧輟學的兒童,教育部和各地方政府大多采取溫和的方式,勸說他們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讀,至於家庭條件非常困難,父母確實沒有經濟能力供養孩子完成初級學堂教育的案例,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在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隻能眼睜睜看著一個個七八歲、十一二歲的孩子,呆在鄉下的村莊裡,提早擔負起家庭的責任,趕著牛羊在草地上放牧,過著和他們父母一樣的生活。”

“父母殘疾、久病的家庭,經濟收入低廉,初級學堂每年每人4漢元的學費。擱在普通工人、農民家庭身上,也許不算什麼,但是放在貧困家庭的父母身上,卻算得上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了解到本土貧困家庭出身兒童失學現狀,李明遠的心情不禁受到影響。

“教育是國家崛起的希望,初級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百分之七左右的適齡失學兒童,擴大到整個本土地區,便意味著近二十萬兒童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

大漢帝國是全體國民的祖國,同時也是那些適齡失學兒童的祖國,朕身為國家之君,對於本土各地的孩童,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關心、疼愛,坐視近二十萬孩童失去入學讀書機會,朕心中難安。”

由本土貧困家庭兒童的失學問題,聯想到後世全麵免費義務教育的事例,李明遠思索片刻後,果斷做出決定“本土初級學堂適齡兒童數量一百五十餘萬!每人每年4漢元學費,加起來就是600漢元。

現在政府財政盈餘為1300漢元,朕打算從國家財政收入中拿出400萬漢元,再加上皇室控股的數家大型軍工企業每年盈利的一部分,充作初級學堂教育經費,以每年600萬漢元的教育撥款,替代初級學堂適齡兒童家中的學費支出,實行初級學堂五年義務教育全免費製度,從今天六月份開始,由京畿道道地區向全國推廣。”

“陛下仁慈。德政施行之後,本土各地的孩童和國民們,必然感念陛下的恩典!”

教育部總長孫彬拱手行了一禮,語調激揚道“本土各地的失學孩子,同樣是每一個成年國民的後輩和希望,所以,臣懇請陛下允許,由教育部為始,號召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階層國民發起捐款活動,為本土初級學堂教育募集部分資金!以填補財政資金不足留下的缺口!”

“臣等附議。”……

教育部總長孫彬的建議,得到了殿內大臣的一致認可,眾人一致拱手請求道。

“諸位皆是國家棟梁,君臣上下一心,何愁國民教育不成!何愁國家複興不成!”

不管下麵的大臣們是否真心願意掏出錢財貼補初級學堂免費教育,李明遠麵上依舊一副滿意的神情。

“財政撥款和國民募捐的資金能夠為本土家庭減輕一部分經濟支出壓力,但是僅僅依靠初級學堂學費減免製度,仍然無法解決貧困家庭兒童入學問題。

如果要從根本上解決失學兒童問題,便要從他們的家庭著手,模仿德意誌帝國,建立基本的社會保障體製。

德意誌帝國在1883年頒布實行了西方國家中,第一個社會保險法案—《疾病保險法》,將受保險人的範圍限製於礦山人、采石以及年收入2000馬克的底層白人家庭。

而依照本土地區國民的實際情況,大漢國可以把《疾病保險法》的適用範圍擴化,凡是月薪在6漢元以下的農業工人、仆役、小學和家庭教師、劇場雇工、船員以及從事家庭工業者都必須進行強製保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