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論文將同時投向夏國的知名學術期刊《夏國科學》和全球最著名的科學類學術期刊《自然》。
蕭銘之所以選擇《自然》而不是其他雜誌,也是有自己的考慮。
《自然》雜誌對論文字數的要求不高,內容的重點偏向於該領域重大的突破和發現,對過程性研究披露的不多,因此蕭銘需要公布的公式和實驗過程也不多。此外,《自然》也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雜誌之一。
蕭銘在論文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時簽下的還有徐利民和團隊七名研究人員,他們將分享到這一次偉大的成功,也一定會將自己的名字印刻在人類的科技發展史上。
夏國,燕京。
《夏國科學》雜誌總部,物理編輯部。
“胡主編,這裡有一篇論文。”責編小唐在收到蕭銘的論文後第一時間向主編反應。
“看內容沒有,按程序辦理。”胡主編哼著歌兒,閉目養神。
為什麼夏國的科技類學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質量不高,影響力沒有西方雜誌的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裡編輯的質量就這樣。
夏國的學術類期刊,也成了各大高校老師和學生們刷論文的地方,它唯一的功能也隻剩下了這個。
小唐額了一聲後,說道:“不是,那個主編,這篇論文的看不太懂,需要你過目。”
“看不懂的放在那裡,明天我找學校的老師來看。胡主編繼續哼歌。
論文質量外包,將論文的審定權交給高校的老師,這也是不公開的秘密之一。
小唐說道:“主要是這篇論文是盤古科技物理實驗室寫的,還有他們的老板蕭銘的署名。”
“啊?”胡主編這下不哼歌了,站了起來打開電腦。
“盤古科技?蕭銘?”
現在的盤古科技又何人不知何人不曉,隻是蕭銘不是做芯片的嗎?怎麼寫物理論文了。
不對,胡主編想到,蕭銘還是做汙水處理的。但生物和物理有啥相關?
看了看論文,物理科班出身的胡主編知道這篇論文要表達的是啥——微型核電池。
這五個字念過書的都認識,但是論文的內容就……
胡主編的水平和小唐的差不多,看不懂。
“C14不是測年代的嗎?做電池?!開什麼國際玩笑。”
要是彆人寫的這篇論文,胡主編看都不看就扔了,但這篇論文是盤古科技的,是蕭銘的,他必須重視。
“打電話給燕京大學的陳教授,還有水木大學的王教授,對了!燕京理工的張老師也通知一聲。”
英國,倫敦。
《自然》雜誌編輯部,英文版的論文也已經達到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