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未來農場(2 / 2)

高思綺說道:“生產線已經是流水線的作業,我們現在總共四條生產線,平均每周能夠生產20噸牛肉。”

一頭良種黃牛一般會飼養到1500斤(0.75噸)進行出欄。

這樣算下來,工廠一周的產量就約27頭牛,而且是淨肉,沒有牛皮、內臟等產物。

盤古科技明輝食品有限公司的四條生產線,就等於傳統的中型牧場。就算是中型牧場也無法保證每周都供應27頭牛,這就是科技生產和傳統生產的差距。

“銷售環節確定了嗎?”蕭銘比較關心這個問題。

“當然!”高思綺說道:“我們已經拿到生肉銷售的所有資格證書,此外已經和江城各大型超市談好上架銷售事宜。”

農貿集市由於比較散亂不好把控,所以這一次牛肉主要的銷售地點是江城的各大超市。

銷售的問題,有高思綺把關蕭銘倒是不會過多的擔心。

他說道:“主要是做好食品的宣傳工作,讓消費者認識到現代農業,宣傳之後再上架吧。”

高思綺明白,這一次用整個江城的市場來實驗未來農業技術是一項艱巨的挑戰,習慣了傳統農業的消費者,根深蒂固的觀點就是牛肉一定長在牛的身上,大米一定出自稻田裡。

如果他們知道牛肉是來自實驗室的組織培養,是來自標準化的培養工廠,不知道是否還有購買的**。

蕭銘和高思綺一起走出工廠,蕭銘指著遠方的江城地標性建築——江城電視塔說道:“你覺得一座城市最應該出現的地標性建築是什麼?”

高思綺笑道:“盤古科技的總部大樓?哈哈,不知道,反正應該不是電視塔。”

蕭銘說道:“應該是一座完美的食物生產大樓,農業應該現代化城市化。肉類、大米、蔬菜、水果,每座城市需求的食物應該由這一座城市自己解決,每一座城市都應該擁有自己的食品生產庫。”

高思綺知道蕭銘在表達什麼,要是生命科學實驗室擁有足夠的樣本,足夠的技術條件,完全能夠創造一座食物大樓,從生產糧食到肉類、水果為一體的大樓。

如果這個宏偉的目標真的能夠實現,那麼夏國的經濟、社會格局將發生重大的變革。

農民這個職業將正式推出曆史的舞台,夏國將由大量的土地可供使用,或退耕還林,或用於建設。但是可以想象的是,當土地的供應增加後,房價會下跌,夏國的經濟將麵臨新的轉型。

而無數解放雙手的農民,他們或許被曆史淘汰,或許成為新科技下新的勞動力。

蕭銘和高思綺都不能判定未來會怎樣,但是他們相信時間會說明一切。

不過在暢想未來之前,盤古科技要做的是製作一檔60分鐘的紀錄片《牛肉是怎麼產生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