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不能無動於衷(1 / 2)

630shu ,最快更新小人物的非凡之路最新章節!

因為入職昌達集團已經一年有餘,陳學良也在對這家民營企業進行持續不斷地觀察,他在崗位的所見所聞,不僅印證了關雲天的說法,而且覺得董事長確實為人低調,儘管昌達集團早已是本省最大最好的民營企業,但即便閒聊,關雲天也相當內斂,當著下屬從始至終沒有半句自吹自擂的話,陳述的隻是事實。

越是這樣,越能激發陳學良的好奇心,他一直以來有個疑問,昌達集團以實體製造業起家,經過產業升級,在高端製造業領域也做的很不錯,幾大板塊中,汽車配件和高容量蓄電池聞名全國,製藥行業也在迎頭趕上,在實體製造業大有作為的情況下,為啥要花那麼大的精力,投入那麼多資源進軍養老行業?

自從知道這件事情以後,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他,趁著這難得的機會,陳學良忍不住問道:“關總,昌達集團在高端製造業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製造業是公司的本行,前些年進軍養老行業,不知出於哪方麵考慮?”

關雲天樂於解答這樣的疑問,“說白了,這還是個經營理念問題。沒錯,製造業是昌達集團的本行,而且經過產業升級之後,我們在高端製造業領域已經闖出一片天地,但是,千萬不要忘記前麵提到的那句古訓,不管眼下業績多好,做企業的人永遠沒有高枕無憂的權力!”

“那倒是。不過繼續在製造業領域擴大規模或增加品種,是很好理解的舉措,進軍養老行業,誰都知道跟老人們打交道不容易,要想從他們那裡掙錢,更是難上加難!”陳學良道。

“高端製造業是昌達集團的主業,我們計劃持續發力,現在已經把新材料和新藥品確定為集團公司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壯大方向。但是,根據我們的判斷,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行業將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麵對這種難得的機會,企業不能無動於衷。”關雲天道。

“可是,養老行業,從市場和收益的角度衡量,算是好的機會嗎?”在輕鬆的氛圍下,陳學良把自己當做一個學生,他相信董事長不會怪罪他這近似無理的問題。

“你的疑問可以理解,事實上,有不少人當麵問過類似的問題。養老行業看上去確實不太好做,跟一幫行將就木的老人打交道,不僅麻煩事多,而且要想掙錢很難,但這個行業也有自身優勢,那就是市場可以預期,如果做得好,收益比較穩定。”

“關總,恕我不了解實際情況,市場嘛,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市場應該越來越大,這個倒好理解。至於收益,說實話,我真想不出養老行業以什麼方式掙錢?那些老年人,節衣縮食一輩子,讓他們花錢就像割他們身上的肉!”

“我要說的是,你這判斷有點片麵,老人們節儉是事實,但也不至於像你說的那麼摳門,該花的錢他們還是會花,隻不過不如年輕人那麼大方。跟老年人打交道,當

(本章未完,請翻頁)

然要講良心,隻要做到誠信經營,這項業務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做。”關雲天道。

“話雖如此,我覺得昌達集團還是有一套獨特的經營方法,否則,要在這一行盈利可不容易。能把養老項目做到現在的規模,放眼全國恐怕也是鳳毛麟角。”

“昌達控股的養老業務規模,的確在全國名列前茅,雖然利潤不高,但每個分項目都能保持盈利,否則,我們也沒有持續擴張的資本。要說經營方法,不外乎三條,第一規模經營,第二標準化、智能化管理,第三儘可能采用自動化設備,儘最大可能降低人工成本。”關雲天道。

“標準化管理隻有真正的大企業才能做到,規模經營、智能化管理、大規模采用自動化設備等等舉措,需要巨大的財力做後端,一般企業即使想到了也無法實施。如此說來,要是沒有成熟的管理體係和雄厚財力,其他企業根本不敢涉足養老行業!”陳學良為昌達集團強大的綜合實力所折服。

“是啊,不要以為養老行業門檻低,要想做好這一行,真不是那麼簡單。小打小鬨沒有規模,根本不具備盈利基礎;沒有標準化智能化管理體係,即使規模再大,也可能將微弱的盈利基礎蠶食殆儘。因為養老行業屬於得到政府支持的民生工程,很多人都想涉足這一行,某些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和個人,也曾投資過養老項目,但最後的結局都是不了了之。”

“看上去毫不起眼的養老行業,完全出乎局外人的想象,不要說大力發展,想在這一行站穩腳跟,光有資金也是遠遠不夠的,沒有一套成熟科學的管理體係,根本做不好養老項目。關總,我以前曾在餐飲行業做過管理,同屬於服務行業,不知養老與餐飲的管理有何區彆?”

“這個,”關雲天想了想,“其實我對餐飲行業的管理也不熟悉,既然兩者都屬於服務行業,我認為它們之間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之處,如果你們有興趣,可以找機會到養老行業親自體驗。”

省內其餘四個地市級城市,已經多次邀請昌達控股前去投資養老項目,關雲天原本想讓關琳珊負責跟對方洽談,也就讓她順理成章地完全接過整個養老業務的全麵管理,直到最終成為昌達集團接班人。誰知關琳珊對此毫無興趣,她根本沒有這方麵打算。

無奈之下,關雲天和葉佳怡商定,麵向社會和集團公司內部,選擇和培養昌達集團的未來接班人,通過一係列觀察考核,陳學良和項飛在眾多青年管理人員中脫穎而出,但關雲天和葉佳怡不動聲色,並未對外宣布任何人事方麵的決定,隻是將目光暗自集中在陳學良和項飛身上,在不引起外界注意的情況下,對這兩人實施更為仔細的觀察和更加嚴格的考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