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操作(2 / 2)

如此稱呼絲毫不為過,要知道努爾哈赤都死在他的手裡,難道這樣的稱呼錯了麼?能打死努爾哈赤,不是柱石是什麼?甚至有不少人進言天啟皇帝,袁崇煥立下如此功勞,區區一個遼東巡撫還是低了,反正高第不是一直嚷嚷著辭職麼?不如讓袁崇煥去當這個遼東經略,有袁崇煥在遼東,大明穩如泰山。

但對於這些傳聞,天啟皇帝卻有些將信將疑,因為他根本無法判斷傳聞的真假。

努爾哈赤在寧遠受傷,這個事之前怎麼沒聽說,而努爾哈赤一死傳聞就冒了出來,這實在有些離奇。

而且努爾哈赤從寧遠撤軍到死在回沈陽的半道上,期間間隔了足足七個月的時間,有什麼樣傷能熬七個月之久?如果是輕傷的話這麼久的時間傷恐怕早就好了,可如果是重傷的話,大半年都過去了,居然能熬這麼久才死,簡直就是醫學奇跡啊!

當年南宋和蒙古交戰,釣魚城一戰上帝之鞭在釣魚城外折鞭,從而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內亂,也是後來南宋又堅持許久的緣故。

而且因為蒙古大汗蒙哥的死,也讓整個人類曆史發生了改變,隨著西征蒙古軍隊的撤回,已經到懸崖邊的歐洲僥幸逃生,要不然整個世界都會處於蒙古鐵騎的馬蹄之下。

用蒙哥和努爾哈赤來對比,兩人的死似乎有些類似,因為他們都是攻城不下,最終負傷而死。

可相比蒙哥,努爾哈赤從負傷到死的時間未免太長了些,期間整整長達七個月的時間實在離譜。而蒙哥從負傷到身死隻不過十來天的時間,去世極為突然。

不過這些隻是猜測,天啟皇帝也不可能讓人跑去後金那邊找人證明這一切。再加上努爾哈赤的死是振奮人心的一件大事,眼下大明的確也需要這樣的消息來鼓舞人心。而且努爾哈赤死於被明軍擊傷和無疾而終是兩回事,前者對大明來說有莫大的好處,在宣傳上更能掌握主動,而後者反而打擊士氣,如果大明軍民得知這個殺人狂魔劊子手居然安安穩穩地老死了,這會讓所有人怎麼想?這不是在大明傷口上撒鹽麼?

想來想去,天啟皇帝覺得這種事還是睜著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好些,至於袁崇煥的賞賜,就和臣子們提出的想法差不多,高第雖然是老臣,可他的確不是適合擔任遼東經略的好人選,當初挑選高第那是因為要用高第臨時取代孫承宗,從這點來說高第隻是一個過渡者罷了。

現在努爾哈赤已經死了,接下來後金的戰事應該趨向平靜,不會再有大戰。既然這樣,讓袁崇煥接替高第當這個遼東經略也不是不可以。而且天啟皇帝也知道,袁崇煥是魏忠賢的人,看在魏忠賢的麵子上,就讓他如願吧。

就此,在天啟皇帝的同意之下,朝廷很快就下達了旨意,同意了高第致仕的請求,同時以遼東巡撫袁崇煥接替高第遼東經略的職務。

當聖旨送到寧遠後,袁崇煥笑得嘴都合不攏了,他怎麼都沒想到自己一直夢寐以求的官職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到手了,人生瞬間就走上了巔峰,現在整個遼東自己成了老大,完全由他說了算了。

和聖旨一起來的還有天啟皇帝給袁崇煥帶的幾句話,天啟皇帝告訴袁崇煥戒驕戒躁,不要放鬆對後金建奴的防備,如有可能的話試探一下後金建奴在努爾哈赤死後對大明的態度,以提前做好應變準備。

對於天啟皇帝的交代,袁崇煥回去琢磨了下,他想了半天似乎想明白了什麼,連忙把弟弟袁崇煜找來,讓他通過和後金那邊的渠道去問問後金,如果能和剛剛繼承汗位的皇太極搭上關係再好不過。

袁崇煥的意思很簡單,之前後金和大明的戰爭是努爾哈赤挑起的,現在努爾哈赤死了,大明和皇太極之間沒什麼深仇大恨,倒不如雙方罷手言和,結束戰爭更好些。

隻要皇太極同意,他袁崇煥會親自和皇帝說這個事,極力促成和談。到時候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後金隻要向大明稱臣即可,至於其他,後金自己關起門來想乾嘛就乾嘛,豈不兩全其美?

袁崇煜聽哥哥這麼一說拍著胸脯說保證沒問題,他和晉商合作早就同後金那邊有聯係了,就算要聯係上皇太極也不是難事。就此,袁崇煜親自帶人跑了一趟後金那邊,托關係見到了皇太極,原本以為皇太極會拿架子什麼的,誰想皇太極很是和善地會見了袁崇煜,拉著袁崇煜手笑容滿麵,說著後金原本就是大明的臣子,雙方的戰爭本就不是他想要的,都是之前大汗努爾哈赤的決定,自己也阻止不了。

現在自己當了大汗了,當然想和大明和平相互呢,原本還打算怎麼和大明接觸呢,沒想到袁崇煜這就來了。這真是久旱逢甘霖,讓自己太高興了,和平!一定要和平!打仗乾嘛?大家開開心心做朋友不好麼?皇太極希望袁崇煜回去告訴袁崇煥,自己是向來愛好和平的,根本不想打仗,請袁崇煥在天啟皇帝麵前多多美言,赦免後金的罪過,後金方麵一定再次稱臣,結束雙方的戰爭。

此外,皇太極準備了袁崇煥一點禮物表示誠意,這些禮物不是給大明的是給袁崇煥的,當袁崇煜看見皇太極準備的禮物時眼珠子都發直了,居然是東珠十顆,貂皮千張、人參千斤,瞧著這些禮物,袁崇煜激動地手腳發顫,作為商人他太知道這禮物價值幾何,當場就在皇太極麵前拍胸脯保證,等回去後一定說服自己哥哥袁崇煥,促成這一次和談。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