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景天德七年,六月。
雍丘大敗之後,景帝罷免南院元帥慶聿恭,命忠義軍副帥兀顏術統領南方各軍。
兀顏術戎馬半生用兵老道,然而依舊擋不住蕭望之親自指揮的定州攻勢。
景軍被迫撤出定州北部,堅守封丘八個月之久的定州飛雲軍終於重見天日。
至此,齊景雙方的邊境線再度發生變化。
西起十萬大山北麓,中間以河洛城為核心,東邊到定風道和寶台山外圍,景軍在這條兩千餘裡的漫長邊界上小心翼翼地駐防。
與此同時,景帝為了加強對江北各地的統治,在一部分燕臣的強烈請求之下,終於接受時年四歲的燕帝所上之降表。
燕國就此歸順景朝,疆土包含江北路、京畿地區、河南路與渭南路。
僅僅存在了十三年的燕國成為史書上的一個記號。
齊景南北對峙之局麵就此形成。
景帝改河洛為陪都南京,設置南京路,轄地包括原燕國江北路和京畿地區,共七府四十八縣。
兀顏術任南京留守,掌管一應軍政大權。
雖說這個官職位高權重,但景朝內部無人爭搶,因為新設置的南京路注定成為對抗齊軍的第一道防線。
南京路南方便是大齊靖州,東南方向則是大齊定州。
再加上在之前的雍丘大戰中,齊軍曾經借道沙州從十萬大山北方奇襲,南京路的西麵也要加強戒備,等於是三麵皆敵。
兀顏術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
好在齊軍收複定州全境之後停下腳步,讓一直處於被動的景軍終於能鬆口氣。
兩邊對局勢都心知肚明,景軍需要舔舐傷口恢複元氣,齊軍則因為連年大戰再加上先帝駕崩,同樣需要休養生息,在可以預見的一兩年之內,雙方不會冒然挑起戰端。
天下大勢跌宕起伏,從十五年前景軍睥睨人間,到如今齊景兩國勢均力敵,迎來一段注定比較短暫的和平歲月。
然而對於某個處在偏僻之地的國家來說,這種表麵上的和平意味著難以預料的危險。
在這片廣袤大陸的西北地帶,有國名代。
百餘年前,大陸北方存在著數量繁多的遊牧族群,曆經數十年的互相征伐,最終有三個部族逐步壯大,形成分庭抗禮之勢,從西到東分彆是高陽族、赫蘭族和景廉族。
齊朝對這三股勢力一直采取拉攏打壓和分化之策,起初獲得的效果頗佳,三族疲於內鬥而無心南顧,直到三十多年前,這三族的首領艱難地達成共識,從此成為齊朝的心腹大患。
他們便是當今景帝的父親阿裡合乙裡、赫蘭族首領火拔和高陽族首領哥舒貴。
三族齊心合力,無數次進犯齊朝邊境,尤其是二十年前齊帝誣殺楊光遠,導致涇河防線形同虛設,讓北方鐵騎如入無人之境。
通過戰爭不斷擴大勢力,三族相繼立國,景廉族建立景國,赫蘭族建立趙國,高陽族建立代國。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江山代有才人出。
景帝阿裡合歡都繼位之後,對內平定各方勢力的傾軋,對外施行遠交近攻之策,於天德五年吞並趙國,於今年完成對燕地的吸納,雖然中間敗給了齊軍兩次,但是仍舊不影響景朝為當世第一王朝。
代國孤懸西北,縱然隻想偏安一隅,也難免會因為景軍鐵騎的雄壯氣勢而惴惴不安。
三百裡草海之北,乃是代國都城靈慶。
城內常住居民逾六十萬,帶甲之士八萬人,其中包括四萬步卒,三萬輕騎,以及全部由貴族子弟組成的一萬龍騎軍。
皇城位於西南角上,規模龐大,色彩華麗。
正麵有三座高聳威嚴的宮城門樓,城樓五開間,上覆琉璃瓦頂,正脊是龍頭魚尾的鴟吻,宮牆將整座皇城分為內外兩部分。
內城最重要的建築便是正陽殿,此乃代國皇帝召集群臣商討國事的場所。
此殿為七開間,正脊鶴吻高大,龍首形的獸嘴咬合正脊,愈發顯得神聖莊嚴。殿前月台有欄杆相圍,左右兩邊各有台階回廊,與內城各處殿宇樓閣相連。
若從上空俯瞰而去,宮城門樓、正陽殿與後宮的乾陽殿組成皇宮的中軸線,兩側殿宇、亭台、樓閣、曲欄、石橋、水池形成左右對稱布局,極為齊整規矩。
正陽殿開闊寬敞,足以容納數百人參與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