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 絆腳石(2 / 2)

“百姓不知禮義,便宜的隻會是貪官、庸官。百姓求告無門,隻能默默忍受,如此怎稱得上盛世?”

“而今我大明富有四海,多有民眾背井離鄉,去往海外開拓者。若是民智不開,前往蠻荒之地繁衍生息,數代之後,子孫後人豈還能自承華夏後人之身份……”

那士子有幾分呆氣,搖頭晃腦,時不時看看手中的紙張,顯然他所說的,儘都在那紙上。已有人上前幾步,劈手將那張紙從他手中奪過,而後放到劉三吾前頭給眾人齊觀。

這些紙張上,赫然是一篇文章。隻看了標題,劉三吾便是麵色一白,心中警鈴大作。

因為那紙張的上首,署著這文章的標題和作者署名。

標題:《民智論》;作者:宋濂。

宋濂,而今大明學界幾乎是無人能夠質疑的泰山北鬥,宋濂!

“這文章……”劉三吾情不自禁的攥緊了手中的紙張,聲音乾澀:“這文章,”

“是何人交給你們的?”

他已經明白了,為什麼這些方才還眾誌成城的士子們,會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就被分化、被分裂。就是因為這篇突然出現的文章。

他劉三吾,確實是如今應天城的新學泰鬥。但論聲名,卻是拍馬也及不上宋濂!

他劉三吾,其實是半道出家,在新學昌盛之後,才改學了新學,成了新學大儒……而宋濂,他卻是新學的開創者之一,他親自為新學作著,他整理新學理論,他親手將新學發揚光大,他可以說是如今天下文人之望……

即便是他劉三吾,對上宋濂,也要執師禮……

天下士子大都心向宋濂,宋濂既在文章裡支持開啟民智……那麼他劉三吾,又能煽動幾人?

“回劉師,這文章,卻是陛下交由我等傳閱的。”那士子道。“無怪陛下竟忽然想開啟民智,原來早先便與宋師有過探討。”

“劉師,這一回,卻是我們行事魯莽了。陛下高瞻遠矚,我等卻是險些做了這天下的絆腳石。”

劉三吾隻覺得萬分難堪,那“絆腳石”等語,就像打在了他的麵皮上一般。他翻閱著宋濂的這一篇“民智論”,隻見上頭,從孔子“有教無類”說起,再到大明這些年來的變化,他在北方的見聞,以及對“天下人皆智”的憧憬,可謂是環環相扣,字字句句鞭辟入裡。

顯然,這篇文章火候極其精深,怪不得能夠煽動走一部分士子的心思。劉三吾定了定神,勉力開口道:“宋師雖才學淵源,但卻也難免有失偏頗。”

“開啟民智,何等大事?豈能一概而論?從古至今,從未有開啟民智之舉。”

“輕易嘗試,萬一敗壞了大好局麵,我等這一代,豈不是成了華夏的千古罪人……”

“我新學向來講求‘實事求是’,以我之見,還是當穩妥為上。‘民愚易治’的理論流傳了上千年,老祖宗所說的,自有道理……”

見劉三吾開口,周圍一眾官員們也有人想挽回局麵,有人附和道:“劉師所言甚是。”

“此事事關重大,不可一概論之。宋師才學雖高,然國家大事不可兒戲,自當慎之又慎。”

“以我等之見,還是遵循舊日循例,方見穩妥啊……”

“是極,是極……”不斷有人點頭附和。

“呃……”他們正在這裡尬黑這篇文章,那名拿著文章來迎接劉三吾的士子,卻是用一種古怪的目光看著他們。

“可是,這此前曆朝曆代的愚民政策,也不見穩妥啊……朝代數百年一更替,從未止歇。”

“而且,開啟民智是好是壞,已經有了定論……”

“胡說!”劉三吾變色駁斥道。“朝代更替,天地之理也,豈能開罪於此?”

“況且,開民智之好壞,何時有了定論?”

“確實已有定論。”麵對劉三吾的駁斥,那士子竟是沒有慌亂。他從袖中又拿出幾張紙來。“劉師且看這文章,這文章,卻是周王殿下所作……”

“周王!”劉三吾渾身一震。

若說宋濂是新學的開辟者,周王,就是新學的奠基人……許多的新學理論,皆出於周王之口。即便是他用來煽動士子們的理論,其實也有許多借鑒了這位周王殿下的原話的。

且周王曾任國子監祭酒,在士子之中的名望,可謂是無人可比。他竟也寫了文章來……劉三吾劈手奪過,硬著頭皮,想要找到些漏洞。

但,周王朱肅的這篇文章,其中並無多少理論。秉持那位周王殿下一貫的風格,這篇文章通篇,隻是在擺事實,講道理,從曆朝曆代的江山鼎革之中,分析“民智”在其中的作用。

“民智”是教化,也是大義。曆朝曆代,那些忠臣義士,無一不是開了民智之人。這點縱使是他劉三吾也無法反駁。周王認為,欲圖強國,當使天下百姓皆知大義,有教化,則大義自然更加容易流傳。

同時,識字,也是強國之策。在文章中舉了一個例子,自宋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以來,已有數百年之久。活字印刷實乃良法,若是使

用得當,可使得天下書籍產量達成一個質的飛躍。

可活字印刷,卻始終無法普及。天下之書,大多還是要用手抄和雕版。

為何?隻因活字印刷,需要工匠排布文字。而工匠多不讀書,如何能認得文字?

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大多都體驗過想要讀書,卻無書可讀的尷尬境地。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書籍的產量太少。隻因工匠多不認字,活字印刷術無法普及,天下之書冊產量無法提升,使得無數求學之士子欲求一書而無門。

甚至有許多稀有的先人書冊,因為數量不多,而就此失佚的。實乃天下憾事。

若是開啟了民智,工匠能夠認字,活字印刷得以普及,還用擔心學子們無書可讀、先賢文章無法傳續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