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被當時的李善長劉伯溫勸住了,言說久經亂世民心不定,這時候發行紙鈔很難讓百姓信服,畢竟對百姓們來說輕飄飄的一張紙,遠遠沒有實實在在的銅錢有分量有安全感。
隨著幾人講述完,禮部侍郎張老夫子開始補漏,朱標則是把他們的話轉化成自己的理解,也幸虧朱標學識不錯,否則張老夫子那充滿史記感的話語,這本就不是一般人能聽懂的。
原來蒙古原本就是一個重視商業的民族,早在成吉思汗時期便派遣商隊前往花剌子模,希望與花剌子模建立和平的通商關係。
但短視的花剌子模人殺害了蒙古商隊,這也成為蒙古西征的導火索,結果自然不言而喻,成吉思汗親統大軍西侵,曆時五年,破城滅國收編了四十萬軍隊,奪取了花剌子模大片土地。
從經濟層麵來說西征過後,蒙古建立了一個大歐亞貿易圈,而當時的貨幣存在著種種弊端,而且根本沒有解決的方法,不利於龐大疆域內物資的大規模流通。
從政治上來說蒙古滅國無數,所以統一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如同秦始皇一般的統一混亂不堪的幣製,但是如果按傳統鑄銅錢,同意各地分彆鑄錢,又容易造成割據,所以發行紙幣,朝廷可以控製發行量,避免割據的形成。
那時候元朝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宋朝使用的紙鈔,其發行成本低,攜帶方便,再加上發行紙幣後,可以把更多的金銀集中到國家手中,因此,紙鈔成為蒙古的最優選擇。
元朝前後共發行過五版紙幣,除了前期各類的地方性紙幣外,忽必烈即位後發行的中統鈔,是第一版全國發行的紙幣。
為了確保中統鈔的順利發行和流通,發忽必烈規定如果有人抗拒使用者,可以判處死罪,在蒙古鐵騎的彎刀下,自然一切順遂,其紙鈔的效力竟與純金無彆。
而且元朝還吸收了宋朝發行紙鈔的經驗教訓,通過控製貨幣發行數量、設置金銀平準庫、強調國家的金銀儲備,定期檢查平準庫的準備金儲存情況,嚴懲富商大賈高抬物價以及管理官員通同作弊的行為。
還有完善貨幣回收等製度以及嚴格打擊偽幣的貨幣法令等舉措有意識地保證紙幣的價值,使得元朝紙幣在發行之初,幣值穩定,整體運行良好。
朱標聽的不時點頭,如此完善的貨幣管理製度放在什麼時候都是值得肯定的,朱標聽到這突然轉頭看了眼另一旁的老朱同誌,那您老那個大明寶鈔是怎麼回事,這玩意還能開曆史倒車的嗎?
就是照搬元朝的《整治鈔法條劃》都比大明寶鈔的體係更加成熟,實在不明白老朱同誌是以何等思想發行寶鈔的。
難不成真的就是為了救急,結果印錢印上癮了,也懶得顧及後果了?
朱標一想估計也差不多,任何朝代開國之初財政必然都是捉襟見肘的,大明尤其為甚,再加上開國之後大明對外需要打的仗也不少,偏偏家裡天災**還沒個消停。
內憂外患之下,恐怕是連發行紙鈔的準備金都湊不出來,隻能是硬著頭皮印錢,否則能怎麼辦,打仗要錢賑災要錢發俸祿還要錢,總不能攤手說沒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