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問俗管邑(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5645 字 4個月前

鄭安平解開自己衣襟,露出胸膛上的兩處創口,道:“季君之刺魏公子也,為吾喝破,身當二創,幾死殆矣。……彼吾各為其主,願得城主一笑抿之。設若不堪恕,願就罰之。”

城主道:“不肖子獨當大軍,自覓死所也,幸得大夫,未及大禍。城得歸順大國,封於公子之下。亦幸也。願公子勿以不肖子為意,而罪吾全城之民……”

鄭安平道:“行刺者,既為季君,必非秦人。然何以秦劍士示人?”

城主道:“季子甚不肖,終日遊蕩,不務正業。微庶等雖略通武藝,不過防身而已,曾不知秦劍士為何!”

鄭安平道:“如吾等,雖武卒也,其戟不過十兩。秦劍士者,佩雙劍,其短者即超二斤,其長者每三四斤。短劍所值即超吾雙戟,何況有二。故佩雙劍者,皆非尋常士家所能備也,必也秦人精銳,舉國之力而為也,乃可也。”

城主想了想,道:“若大夫以佩雙劍,乃指為秦劍士,則過矣。大夫稍待,容微庶取劍與大夫一觀。”

不多時,城主和他的三個兒子,每人都抱著三五件兵器過來,有戟有劍有矛有戈,不一而足,尤以劍為最多。鄭安平見了,不禁驚得跪起來。

城主等將手中的兵器一一放下,道:“大夫且觀,是吾不肖子尋常所得。”

鄭安平驚得目瞪口呆,問道:“何以得之?”

城主道:“歲歲征戰,死傷者重。彼遊俠者,常暗隨軍行,值有殺傷,則陰得其殘兵,由之而富者,亦頗不少。此諸器,乃不肖子所為。所謂佩雙劍即秦劍士者,蓋非是也。”

鄭安平一一尋檢地上的劍,有五柄短劍,做工甚薄;三柄長戟,一柄長矛,一柄長戈,皆普通木裝,兵首是規矩的矛或戈頭,並無奇特;惟一柄手戟,短柄為帛所纏裹,其上髹漆,正符合張祿所言的柲。拿著掂了掂,因為是手戟,柄的好壞不像長兵那麼明顯。但其中並無一柄長劍。

鄭安平搖頭道:“季君兵雖多,卻無長劍。長劍者,乃秦所獨有,非他國所能製也。如此等短劍,難入大方之家也。”

城主對階下道:“汝伯仲複往尋之,或有所遺者,儘皆遞來!”

少時,長子出麵報道:“並無所遺!”

鄭安平道:“此劍長三尺以上,甚或三尺五寸。季君入帳時,所持乃短劍。然其初顯於廢城也,必佩長短雙劍。

管仲明道:”吾之商賈,亦有佩劍以高尚之。惟其劍難得,或僅得殘劍者,亦佩之於長匣,外人觀之,燦然若長劍也。惟不便出觀。亦可發一笑也。“

鄭安平閉上眼,回憶了一下,道:”非以短劍入長匣也。“他拿起一柄短劍比劃道:”短劍柄短,盈盈才一握,單手持用。秦之長劍,不獨劍長三尺,柄亦長半尺有奇,可以雙手握持。此顯於匣外,難以為偽也。“

管仲明道:”猶有可疑者,城主季君所集之兵,必以不堪者眾,或有一二堪用者,必深自隱藏,不為人知也。“

城主借坡下驢,道:”仲明之言,或其有之。容微庶深尋其處,以報大夫。“

鄭安平道:”任意棄之房中,明見其不以為意。仲明之見,深得其道。“

幾方都有了麵子,各不追究,安靜下來。三個兒子進來,把兵器收拾走。

鄭安平道:”城主所言,集殘兵,每有致富者。願聞其道。“

城主道:”或熔兵為銅,以賈於匪人,其道非一。非其道,則未敢言之也。“

鄭安平又把話題拉回到剛才的地方,道:”季君亦頗與豕三交乎?季君之未可言也,豕三故為?“

城主道:”不肖子之喪也,豕三乃入城相告,並告以大軍滅城,願以禦之。乃遣一人以城使入軍中請降。“

鄭安平盯了一句道:”豕三之人,城主素識否?“

城主道:”素未識也。然豕三者,四鄉之豪傑也,其言而可,微庶彷徨無計,故聽其言。然未及三更,其使乃為軍割耳而回。豕三大怒,誓報此仇!“

鄭安平道:”豕三何所報也,城主聽之乎?“

城主道:”其所計也,乃命微庶麵縛而降,以救全城性命。微庶聽之,麵縛而降於魏,遂至於今。“

鄭安平道:”其奈九公子何?“

城主道:”是亦奇也。不知何故,信陵君命九魏公子乘三乘出城,其於半途遭人伏擊,九人一擊而斃,皆死於非命。諸先生以吾久在管邑,命吾巡看。吾觀其事,非豕三莫能為也,非豕三莫欲為也。乃報先生曰,是必豕三也。故有郭先生之問,而豕三張皇而逃也。“

鄭安平道:”所謂豕三者,蓋城主揣測之言,非其實也?“

城主道:”一擊而殺九人三乘,四鄉之內,除豕三,實不知複有何人!況豕三以誓報割耳之恨!此必豕三之報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