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靳道:”區區百裡,負糧而行,非其勞也。惟沿途人煙罕至,設營為難,如遇雨雪,必有疾病亡者。“
張祿道:”褒斜道五百裡。千裡運糧,廿則一至,事難濟也。且五百裡,一月且難至,而況修築焉!“
司馬靳不知張祿所意,道:”張卿勿憂!張卿但有所令,臣必頻率士卒,竭力效之,除死方休!“
張祿道:”非所謂也。吾思得一計,惟不知地理,故請教也也。“
司馬靳道:”卿但有所問,臣所知者,不敢隱也。“
張祿道:”褒穀所出,乃蜀何處,豈有秦官?“
司馬靳聞言笑了,道:”褒穀所通,自然秦地,若其不然,修褒斜何為?“
張祿道:”所通何處?“
司馬靳道:”其所通也,名南鄭,漢中所治也。“
張祿道:”公乘請言漢中、南鄭之事。“
司馬靳理了理思路,道:”失南鄭者,或雲鄭人失國,南奔於此,故名也。厲共公二十六年,秦城南鄭,垂二百年矣。惟南鄭、鹹陽,山川修阻,旋服旋叛。先惠文王更元九年,臣祖錯引兵伐蜀,南鄭複歸。十三年,秦敗楚丹陽,斬首八萬,而得楚漢中,乃合南鄭及漢中為漢中郡,治南鄭。出褒穀,即入南鄭,漢中郡守在焉。道南鄭,出金牛道,即蜀郡也。“
張祿聞言大喜,道:”微公乘,臣焉知!令祖下南鄭及蜀,而其道通。今公乘能行祖道,亦孝也!“
司馬靳道:”張卿既知漢中地理,複當何策以通其道?“
張祿道:”臣願發南鄭之徒,自南而北,與吾相會於道,可乎?“
司馬靳道:”若得秦王兵符,自無慮也。“
張祿敬禮道:”勞累公乘,心何忍焉!臣當請於王,或當再擾公乘,願勿辭焉!“
司馬靳道:”若有教令,焉敢辭!兩相禮敬而退。走時,司馬靳還不忘帶著蓋聶耍劍。
張祿不敢怠慢,就篝火邊,加上些柴,借著閃爍的火光,寫了一封書牘,加印封好,交給鄭安平,讓他明日儘快出穀,交給在郿縣留守的王稽。鄭安平就留在郿縣,協助王稽辦事;王稽若有所需,立即歸告。
鄭安平知道自己的建議得到采納,自然興高采烈,夜間幾乎失眠。天亮後,匆匆吃過早飯,立即踏上棧道,飛奔回斜穀。百裡棧道,鄭安平用了半天時間跑完,出穀口後稍歇一刻,即往郿縣城而來,在館驛中找到了王稽。
王稽聽說張祿要調用南鄭的刑徒從南往北對修棧道,雖然也知道是個好辦法,不過涉及的手續繁雜,需要驚動太多的人;弄不好,這邊棧道都快修到了,那邊手續還沒辦下來。他向鄭安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最好維持現有的計劃,不要更改。一旦更改,涉及邊遠郡縣,諸多掣肘!
鄭安平鼓勵他道,若非彆無良策,張祿也不敢驚動謁君;今情急事迫,正要謁君一展襟懷!王稽也不知是被這幾頂高帽子戴的,還是本來就想通了,躊躇了片刻,製定了一個通關方案。他對鄭安平道:”今者,臣往見秦王,王議之於相,相議之於郡守,非計之上者。以臣之見,司馬靳,武安君之所近也,彆書一簡,備言其策;漢中守,司馬錯之舊也,靳自往說之,令其自效。臣於王暗通其意,則事必諧矣!“
得了王稽的指導,鄭安平隻在館驛中吃了晚餐,就又匆匆趕回工地,到達時,已經深夜。鄭安平叫醒了寐中的張祿,向他報告了王稽出的主意。張祿心中盤算了一番,覺得有些道理。第二天點軍後,就留下司馬靳,請他分彆給白起和漢中郡守寫信,告知此事。司馬靳並不推辭,找張祿討要了簡牘,立即和張祿商量著寫了兩封書信,用自己的印鑒封了,分遣二名妥當之人,分彆給白起和漢中送信。
給鹹陽白起送信還好說,道路百裡,雖遠而易通。往漢中送信就難了,這四五百裡的路程,正常走,至少也得十天;而且路途過於遙遠,一個人很不安全,還給他配屬了五十名衛兵。此人與漢中郡守有舊,但不善言談,請張祿派一能言之士輔佐。要說能言,其餘誰也比不上張祿,但張祿不可能離開。車右先生經不得路途勞累,也不考慮,想了想,隻得請芒未出馬。芒未經常在芒卯身邊處理一些行政事務,縱算不得能言善辯,也算伶牙俐齒。張祿和司馬靳把兩人叫到帳中,仔細地向他們介紹了目前的困難和解決之策,讓他們務要說服郡守同意從南鄭開工修路。直到兩人都表示理解才罷。
隅中時分,兩批信使出發上路。往鹹陽的走的是新修好的棧道;往漢中的,隻能沿殘破的棧道,小心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