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漢中守(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123 字 7個月前

漢中守道:“為吾者何?”

芒未道:“前者,漢中東拒楚,南定蜀,西平諸戎,以秦守邊,功莫大焉。今東楚已定,守君莫與焉;蜀郡安定,守君莫與焉;西戎無遁,四境靖寧,萬民踴躍而慶太平,而守君無功矣。今者,王以眾通蜀道,公乘與焉;武安君親發刑徒以為其後,華陽君親征糧秣以為其援;秦王期於章台,穰侯企於鹹陽;威加萬眾,功在千秋。公乘有命言,守君者,與司馬家有舊,功業不可不與焉。故命臣等,涉險阻,越山川而至,誠欲守君成此千秋之業,為萬世之功。褒斜之道,上下五百裡。從斜至褒,非為不可,刑徒之亡,糧秣之費,前後運糧,日則千金。若守君能自褒而迎之,迎之一尺則得一尺之功,迎之一丈則得一丈之業,赫然在目,昭然在心。客卿因之而功早立,武安因之而徒少征,華陽因之而糧不發,秦王所期,穰侯所企,皆見守君之德也。是一舉而功業成也。公乘猶為不足,欲令守君自書於王,以見其誠,其效其功。王見書知守君之德,而非公乘之議也。守君其思之!”

這番滔滔的言語,自然不是芒未臨時想出來的,它是張祿、車右先生和司馬靳等共同商量的結果,芒未不過把它表演出來而已。

漢中守聽了這一番經過精心準備的說辭,有些陷進去了,問道:“奈何公乘惠臣之深也?”

芒未道:“昔者錯公發隴右之卒,將隨江而東也,糧不更宿,兵甲不全,賴守君之德而全之,遂成黔中之功。錯公未敢忘也。然天不假歲,未得報德,乃於終時,諄諄於子孫,守君之德,不可忘也。守君守漢中數年,公乘無以得見。雖然,錯公之囑不敢或忘。今得其便,乃遣心腹之人,攜書而至,為守君謀。”

漢中守道:“錯公自隴西之入蜀也,過漢中,臣當備東道,非敢以德自居。而錯公誌之,公乘報於異日。臣不敢負公乘之意,背錯公之德,願以書請於王。卿等且居館驛,容臣聊備東道之義。”

家臣聞言答曰:“公乘聞之,必然歡喜。”漢中守喚來驛吏,命帶去館驛,以常例加一級供應,家臣以及五十名衛士都是有爵之人,但芒未無爵。不過秦人豪爽,有“與子同袍”的傳統,那些爵位高的人都很自然地把自己的餐食與眾人分享。

休息一日,漢中守捧出一封文書,與家臣和芒未等看了,加了印鑒,要命驛吏送往鹹陽。芒未道:“吾等不宜久候,鞏公乘遠望。此書臣等願攜往郿縣,依次遞往鹹陽。”

漢中守數留眾人多駐幾日,芒未等固辭不允。就於當天啟程,踏上歸途。回來的道路,一方麵由於熟悉了路況,有了經驗;另一方麵由於完成了任務,心情愉快,所以速度比去的時候要快一些,加上在漢中停留的時間,將近一個月,又回到了工地。

這時,第二批刑徒已經期滿返回,第三批刑徒正在開往工地。這一個月由於工況極差,施工進度很慢。不過大家得知漢中守願意呈書秦王,主動表達將從褒穀向北修整棧道的意願,都十分高興。一麵讓信使休息,一麵派鄭安平往郿縣送信。

鄭安平到達郿縣,先見到王稽。在刑徒換班的時候,張祿他們就訪過王稽,探聽武安君對漢中參與進來的態度。據王稽觀察,白起看了書信,並未多言,隻是陷入一陣沉思。王稽又入宮見了秦王,秦王的態度還積極一些,說但得朝報,必準。

鄭安平是以驛卒的身份回來送信的。他先見王稽,是想探聽自己這信到底送還是不送。如果武安君興趣不大,甚至有反感,那就暫時緩一緩,把武安君這一關打通了再送比較好。不過這幾天得到的消息,好像朝會上並沒有議這事,武安君的態度還不太明朗。王稽認為,不妨正常把漢中守的奏報送上去,促一促此事,不要讓它沉下去了。

第二天,鄭安平把漢中守的奏報遞到了郿縣驛站。驛吏驗明印鑒和發出地後,就和其他一堆文書一起,裝在車上,運到渡口,再裝船運往鹹陽。

郿縣傳遞的漢中守的奏報當天到達鹹陽,進入了相府。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