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一名不知名的官員,於早朝時上奏:“市井頗傳,垣城為秦所拔,不敢隱,敢以奏聞!”
武庫段子乾道:“前者,垣請眾數萬,以為武庫。焉得為秦?”
於是便有另一名官員道:“或言垣縣當政者,乃故魏人陳四,及芒氏子未。”
又有一名官員道:“臣亦有所聞,然以為不實。夫芒氏,貴人也,其子公子也。雖亡命,未至草莽。焉得與無名之人同伍。吾觀陳四之名,陳賤人也,或雲於大梁走卒也。以芒氏之貴,而與陳氏之賤,縱陳氏為芒氏臣,臣猶深以為不然;而況雲芒氏反在下也。”
群臣你一言我一語,議論不止。信陵君見如此議論下去,不是了局,遂打斷道:“垣城之事,統由段子遣使打探得實回報!”
不幾天,段子宣稱,所謂垣城為秦所破並不屬實,派往垣城的工匠無一逃回,他們在大梁的家眷安定如常。前些天押送流民、贅婿的官員也無一人回報有異。所謂垣為秦所陷,實屬謠言!
於是魏齊總結道:“垣縣,魏邊邑也。殘兵舊民,一無所出;魏之政令乃行,武庫得辦,流民得入。軹道日有商旅進出,並不聞有征戰之事。當無為秦所陷事。”由於事情就這麼過去了。
工匠到了左邑,自然不可能毫無懷疑,左邑有可能不是魏邑。不過左邑的供給不缺,工程的進度毫不受限,這些工匠自然不會去管那些閒事,隻是安心做好自己的業務。那些與魏境不同之處,一概以“邊邑”的理由自我解釋。
等到所有基礎設施建築完成,工師和垣令共同發出文書,征募勞力。不多久各鄉邑的勞力就被押送過來,工匠們自然更加沒有了疑問。這些勞力在垣縣交割後,或直接送到礦點挖礦、運礦,或送到森林采伐木材燒炭,被隔絕在深山密林之中,如果沒有人引路,基本出不來。更為重要的是,這裡雖然條件艱苦,勞動強度大,但供應不缺,而且是按每人一鬥半的定量供應每天的糧食。而且他們每日的衣食都有女人照顧。李冰規定,績效一月一核,凡績效突出,被評為盈者為一功,連續三月得功者,可以免除勞役,在左邑分到五十畝田地。很快,那些勤快能乾、勞動力強的人都被篩選出來,他們都被引出山林,補充到左邑中,成為邑民。
運礦采用分段運輸的方法,各頭互不見麵,以保證礦點和路線的秘密。
雖然采取了各種措施,也有逃亡的。按秦律,凡抓捕到逃亡者,抓捕者得賞金二兩。在這樣的重賞之下,加之山高林密,逃亡者幾乎不可能成功,在幾十名嘗試逃亡的被抓住,當眾斬首後,逃亡的現象逐漸消失了。
冶爐經過幾次試車,終於開始出鐵和銅。興奮之情充斥在人們的心中,不僅僅是河東官吏、魏國工匠,甚至連幫工的流民也興奮不已。——他們出了山以後,雖然分到田地,但已經過了耕種的季節,為了謀生,他們多在冶煉工場幫工,獲取衣食。
鑄造工作是一項專業活,旁人是插不上手的。銅的熔點低,比較容易熔化,倒模鑄造比較方便;而鐵器熔化較難,鑄造十分不易。張祿已經從鹹陽請來工師,教諸工匠按秦製鑄造銅製箭鏃和戈矛,鐵製農具。魏國工師至此徹底明白,眼前的人就是秦人,秦製的兵器、秦製的農具,在各國工匠那裡,形製十分明白,幾乎不可能與其他國家的兵器、農具混淆。看出魏工師的恐懼後,李冰親自安慰他,讓他也按照自己的圖紙,打造魏武庫讓他鑄造的鐵箭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