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陳四入宮(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306 字 7個月前

隨後,楚國應趙國之請,出兵援助邯鄲,但還沒到,秦軍就撤退了。隨後,追擊秦軍的晉楚聯軍在邯鄲附近的汾城遭遇了一次失敗,兩萬聯軍被擠到旁邊一條河中,但由於楚人多善水,跳入河中的楚軍損失不如趙軍那麼嚴重。在那個時期,春申君似乎有意想攻略秦軍陶郡,已經把秦軍守軍趕出了陶城。但隨著王齕部撤入陶郡,楚軍也就撤回國,沒有與秦軍發生大的摩擦。

又過了一年,一支萬人規模的楚軍與進軍聯手,似乎要進攻南陽。但南陽守摎主動出擊,一路從南陽殺到寧新中,幾乎到了邯鄲城下。雖然在聯軍的圍追堵截之下,最後撤退了,但已經給三晉,特彆是韓國造成了巨大損失。而在這次戰役中,楚軍主力並沒有出動,楚軍也沒有與秦軍發生大的接觸,似乎有意避開秦軍。秦國上下都認為,這是秦國主動的外交行動產生了效果。因為在這前後,蔡澤受秦王指派,出使楚國,與楚議和。

在介紹完這些經過事後核實的情況後,陳四道:“楚除積糧、練兵之外,亦多鑄鐵劍,廣修船艦。然值秋收,卒未征也。然邯鄲有報,趙與楚約,俟河東下,即移軍為楚攻陶,楚給錢糧。”

蔡澤道:“邯鄲糧少,趙數與諸侯約,為諸侯取秦地,而求諸侯之錢糧也。”

王齕道:“趙下河東,亦當春初。彼時趙人當歸而力田,必不能出。陶郡應無慮也。”

秦王道:“陶郡何報?”

王齕道:“無所報也。”

秦王道:“當令陶郡,備楚之襲,慎勿輕忽。”陳四應喏。

接著陳四介紹了韓國的動向。韓國在陽城、負黍周圍損兵折將,被斬首四萬,汝、穎之間,兵力空虛,韓國從鄭調撥了一萬人,重建汝、穎諸城的防務。由於韓國發兵四萬,與魏、楚聯軍尾隨將軍摎,至河內,轉上黨,目前鄭城周圍兵力不足,取地都在加固城防,看來是準備迎戰奪取汾上以後,秦軍的反攻。而且陳四還提到,當初韓獻上黨與趙,似乎本身就是一個陰謀,引秦趙兩國相爭,以便從中漁利。

王齕也道:“上黨一戰,秦雖勝,而河東虛乏,乃有今日之困。南郡、南陽,人心不穩。關中之軍,備而不動,以應四方。而諸侯蜂起,交爭秦利。出韓之謀,未始無之!”

秦王道:“此小有其謀,未足為患!河東雖虛,邯鄲亦乏,韓張皇於汝、穎之間,複有何利?縱得汾上,其能守乎?吾必取之!”

然後說到魏國。魏自華陽之敗後,近二十年未被兵亂,人口複充,糧倉亦實,其地雖小,而兵精糧足。前者以兵八萬救邯鄲,秦不能禦;今複以八萬躡將軍摎,所得亦多。今雖以兵八萬入上黨,而不失農時,倉廩皆滿,誠大患也。

秦王道:“信陵君去魏歸趙,得耶,失耶?”

陳四道:“邯鄲有報,信陵君入邯鄲,平原君之門下,半歸信陵;禮賢下士,眾望歸之。聞市井之賢士,儘力於信陵,大梁之事,將複現於邯鄲!”

聽陳四說到邯鄲,秦王心有所動,問道:“子楚之傅呂不韋,見在邯鄲,其狀何如?”

陳四道:“秦公子府一應隨從,皆不得出府,惟呂不韋以趙賈故,得出經商。聞公子府一應所需,皆由呂不韋采辦,由心腹人暗運到府。府中供應不缺。前者,呂氏亦訪得河東之事,臣亦報之。今複得報,與信陵君善;信陵君願秦力挫趙人於河東,以促其媾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