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問鼎輕重(1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5737 字 4個月前

秦王道:“何人與其共謀?”

陳四道:“事陳筮之草莽英雄曾季,見在邯鄲,與呂氏共謀。”

秦王道:“曾氏昔事陳公,陳公逝後,複歸穰侯。今至邯鄲乎?”

陳四道:“穰侯逝後,曾氏複歸於草莽,與唐氏有舊,今乃依唐氏為秦間。呂氏之事,皆由唐氏報洛陽,臣乃知之。”

秦王道:“呂氏久在洛陽,昔入鹹陽,得為子楚傅,人皆少知。邯鄲戰急,彼獨力保子楚出邯鄲,其功非小,而秦未之封賞。子楚出邯鄲,家人皆賴呂氏得存,甚得其力。今複與信陵君謀,未可忽也。卿當多遣心腹,以為外援;但有其急,可為應也。”

陳四道:“公子妻兒,見在邯鄲,恐有不測。臣請歸之,以絕後患。”

秦王道:“勿庸!彼之危也,在圍城之際。彼時縱子楚亦恐不保。今邯鄲圍解,樓昌將出,彼無危也。當留之以為進步。惟當多遣人,以為照應,勿令有失。”

子楚道:“王之恩,子楚謹謝!”陳四也應喏。

然後,陳四又介紹了齊、燕的動向,兩國似乎都忙於內政,無暇他顧,並無什麼可說的。

就在秦趙大戰於邯鄲城下之時,燕王去世,諡“武成”。燕武成王在曆史上並無多少存在感,但卻被燕國群臣上了這麼崇高的諡號,實在不知所謂。要知道,周武王和周成王那可是周天子中極為賢明的君主,燕武成王集兩大諡號為一身,按理是做出了無愧於祖先的功業(燕是周公的直係後裔,而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成為千古嘉話),隻可惜我們不知道了。繼位的燕王病病歪歪,幾乎不能主政,眾大臣爭權奪利,無力他顧。

齊王雖然已經二十多歲了,還是一名媽寶,在君王後的庇護下小心翼翼地掌權。而君王後還是秉承不支持、不反對、不參與的原則,與諸侯交往,諸侯的一切提議,均以這“三不”來應對。邯鄲之戰,齊國兩不相幫,實質上損害了趙國的利益,長了秦國的氣焰。楚軍援趙,取道齊國,齊國沒有反對;邯鄲圍解後,齊國的商人十分賣力地向邯鄲運輸糧草,齊王也不加阻攔,又在實質上維護了趙國的利益。

秦王道:“燕齊相交爭,而無力西向,此秦之福也。”

最終的話題轉向趙國。很明顯,趙國目前也很想與秦國講和,所以派出了樓昌出使秦國;但趙國又必須用攻取秦國的土地,來換取諸侯對他的援助。沒有諸侯的援助,趙國可能難以度過下一年。在這種兩難中間,趙國舉棋不定,既難以下決心與秦媾和,又不會下決心與秦國翻臉。所以派樓昌出使的理由,是向秦王問罪!

聽到陳四作出這樣的判斷,秦王陷入沉思,問道:“誠若是,如之奈何?”

王齕問道:“河東之外,複有何地?”

陳四道:“聞有陶郡!”

王齕道:“河東固不可守,棄之不妨。陶郡富庶之地,固不可棄也!”

秦王問道:“陶郡孤懸於外,諸侯攻之,守之奈何?”

王齕道:“楚攻則擊楚,魏攻則擊魏,趙攻……”

陳四道:“昔者,秦與魏約,魏不斷秦入陶之道。若趙攻之,秦當大張兵馬,道魏而守之!”

秦王似有所悟,喃喃道:“然也,魏與秦約,不斷秦道……聞陶多商賈,以之戰則不能勝,守則不能固!”

王齕道:“商人輕鄉土,重商路,若不斷商路,皆可君之!”

秦王道:“誠若是也,則棄陶郡何妨!”

秦王的話,讓其他人都陷入沉默,沒人敢於應對。良久,子楚道:“守既不能,棄之何妨!王聖明!”

秦王看了一眼子楚,問道:“棄之之道奈何?”

子楚道:“陶郡,當諸侯之中,得之者,天下必共擊之,而諸侯之盟敗也!”

蔡澤道:“可令陶郡大發兵,將攻趙。張唐之出也,諸侯必入。勿俟趙擊,而陶郡已陷,糧必不入邯鄲也!”

秦王道:“眾卿可密議此事,子楚與焉,當令陶郡之棄,為強秦之機。”

眾人皆應喏。

眼見諸侯之議已畢,陳四道:“臣複有言,願王聽之!”

秦王道:“何言?”

陳四道:“周王病篤,命在旦夕。周雖力弱,天子也。而洛陽首富之地,周王薨,洛陽必生變,願王早圖之,遲恐不及!”

秦王淡淡一笑道:“西周公已歸秦,周王何能為也。”

蔡澤道:“周為天子,力雖弱,而向之者眾。周天子既薨,太子即位,秦將以何親之?”

秦王搖頭道:“先武王問鼎於洛陽,身死當場。周王薨,寡人將以九鼎入鹹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