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握著手中的長矛,視死如歸的朝著前方衝殺!
一具具屍體倒落在地上,鮮血澆灌了這一片土地,使其變得更加肥沃了。
哀兵必勝?
那是在有前路的前提下!
這些士兵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他們隻是前仆後繼的朝著自己想要的地方而去!
誰都無法阻止。
這是他們的選擇!
魯國,某處宮殿
此時站著幾十位儒生,這是魯儒一脈如今大部分的弟子了,畢竟魯國雖然是儒學的發源地,且孔子在此停留了很多時間,但他們終究沒有出現一個驚才絕豔的領袖。
如同孟子一樣。
他們的懷中抱著整理出來的典籍,臉上帶著平和的笑。
“走吧。”
“去見先師!”
“走――”
一個老者緩緩地將手邊的油燈一推,燈油灑落在地上,一抹火焰落在了那堆著的書籍上,刹那之間無數的火焰升騰了起來,將這個宮殿包裹住。
這裡充斥著燈油、書籍!
全部都是易燃的物品,火焰幾乎是在一瞬間點燃了整個大殿,甚至沒有挽回的可能。
熊熊烈火中,魯儒一脈伴隨著他們整理了一生的典籍,就這樣消失了。
大殿外的空地上,十幾個年輕人站在那裡,他們的懷中同樣抱著典籍。
魯儒一脈的那些老儒願意以身殉國,但是他們並不願意讓魯儒一脈辛苦整理出來的典籍以及思想就這樣消失,所以他們選擇了一些思想更為開闊、偏向孟儒一脈的弟子,讓他們拿著這些典籍去秦國!
去秦國鹹陽學宮,去投靠孟子。
看在同樣是儒家弟子的份上,孟子一定會幫助他們的,至少會收留他們。
這樣他們的一脈也算是未曾斷絕,不是麼?
為首的那個年輕人抹了一把臉上的淚水,他透過熊熊的烈焰,看向遠處的西邊:“走!去秦國!”
他的聲音中帶著些許仇恨的影子。
“在秦國某一出路!為國複仇!”
他轉身,一步一個腳印的朝著秦國的方向走去。
宋國。
宋國的國君與魯國的國君不同,在幾國同時宣布了對宋國的戰爭時,他就直接選擇了投降。
是的,投降。
宋國的國君站在城門口,上身的衣物已然褪去的乾乾淨淨,就那樣赤著站在那裡,手中捧著宋國的印璽、堪輿圖、布防圖等等。
他的臉上帶著諂媚之色如同一條狗一樣。
當大軍抵達城門口的時候,他主動上前。
“宋國乞降!宋國乞降!”
“願獻上國書、堪輿圖等,隻求放過我一條性命苟且。”
他一招手,身後的士卒帶著幾個綁著的人走了過來,那幾個人頭發花白,身上布滿了傷痕,但臉上的神色卻是堅定不屈。
當他們看到諂媚的宋國國君的時候,不由得“呸”了一聲。
宋國國君不以為意,隻是說道:“這幾個是試圖抵抗的人,小人已經將他們全然拿下了!”
“聽候您的吩咐。”
衛國
衛國國君、衛國朝堂上下的眾多臣子們,全都是站在那裡,臉上帶著恭敬之色,沒有一個反抗的。
他們直接歡快的將前來攻打的人迎接進了城池,並且送上了印璽、堪輿圖等。
國與國是不同的。
就像魯國的國君與魯國的士卒們拚死而戰,宋國的國君不僅乞降,而且將反抗的臣子抓起來,衛國上下全部都是卑躬屈膝之輩一樣。
惠文王更六年,也就是周慎靚王五年。
這一年發生了許多事情。
六年春,五國合盟攻伐衛、宋、魯三國,僅僅是用時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在六年的春天完成了這個目標。
幾國將天下瓜分了個乾乾淨淨。
同年春,秦國、燕國將匈奴再次趕了回去,沒有了邊疆騷擾的秦國、燕國合盟了。
距離如此之遠的兩個國家因為仁義合盟了,他們沒有舉行盟約,隻是互換了國書之後,就毅然決然的發動了對五國的戰爭。
秦國的討賊檄文中是如此寫的。
“邦周之國,列為兄弟。今五國不義,伐小而破廟,人神共憤、天地共誅之。”
“秦燕,伐不義!”
“此戰,非秦燕之罪也!”
惠文王更六年的夏天,不知道為什麼,麵對秦國燕國的攻勢,五國並沒有做多餘的抵抗,就像是認命了一樣。
在秦國攻下了兩座城池、燕國攻下了一座城池之後,五國國君傳書,欲與秦燕和談。
秦王嬴駟本來不想要接受的,但此時鹹陽學宮中的祭酒、儒家的領袖孟軻卻站了出來,他陳述了如今和談的重要性,更是說明了天下百姓安樂的重要性。
於是,秦王嬴駟、燕王便接受了和談。
和談的結果是秦燕兩國所占據的地盤歸屬秦燕所有,而戰爭則是即刻停止。
本來秦王嬴駟是想要恢複魯、衛、宋三國宗室宗祠廟宇的,但三國王室剩下的人卻紛紛出麵,感謝秦王仁義的同時,拒絕了秦王的提議。
他們說,自己的國家被滅亡,自己的國人不得以成為他國的國人,這對於他們來說已然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了。
黔首們流離失所,可他們好歹還有一個容身之地。
若是再建立宗祠以祭祀先祖,且不說他們有何顏麵麵見先祖的事情,隻是說這樣如何對得起黔首們呢?
聽了這三國宗室的言語,嬴駟歎了口氣後終究沒有繼續堅持自己的想法。
惠文王更六年的夏天,席卷天下的戰爭就這樣子結束了。
可是戰後的餘波卻遠遠沒有停止。
一部分人通過這場蹊蹺的戰爭,看到了一個巨大的陰謀。
天下人不是所有都是傻子。
聰明人看到了其中七國的妥協和退讓,也同樣看到了這七國合盟的“背景”。
於是,一部分的心中出現了一個問題。
“秦國真的是仁義之國麼?”
秦國是不是仁義之國這個事情有待商議,但秦國是天下間較為強大的國家,這倒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情了。
甚至可以說隱隱約約是第一強國了。
趙國的改革和變法依舊在進行中,但似乎並沒有像當年秦國變法那麼好的效果,這倒是讓人不知道是為什麼了。
趙王也在迷惑著。
為何當年秦國的商鞅變法那麼的順利,直接成就了一個第一強國,一個霸主,但如今自己的改革明明也應當這樣的,卻總是有些地方上不去?
當然,迷惑歸迷惑,但趙國的軍事實力卻是一躍成為了七國中的第二強大。
甚至就連一直以來的強國齊國與魏國都是不能夠與之媲美了。
與趙國相反的則是魏國。
自從上一任的魏王崩殂,這一任的魏王上任之後,一切就發生了改變。
國內的一切好似都開始了暗暗的變化。
首先是魏武卒。
這個當年魏國的依仗,如今變得腐朽不堪,甚至是成為了國內一些權貴手中的武器,用他來刺向國君。
會有這個結果,是上一任魏王在最後與貴族們妥協的緣故。
他允許貴族們掌握一部分的魏武卒。
而貴族則是利用掌握著的這一小小的部分,逐漸滲透了整個魏武卒。
上一任魏王晚年,意圖學習秦國的軍功製度。
所有的貴族想要繼承爵位,就必須是身上有軍功,掌握了魏武卒的貴族們為了獲得軍功,則是上行下效的“偷”“搶”“竊”。
搶部下軍功的事情常有。
而一旦有人想要檢舉揭發,這些貴族們便互相遮掩。
倒是有一個人十分聰慧,沒有直接在軍伍中揭發,而是偷偷跑到了魏國的國都大梁,甚至賄賂了魏王身邊的寵臣,因此見到了魏王。
他向魏王檢舉魏武卒中搶奪部下軍功的事情。
魏王震怒,下令徹查這個事情。
那個士卒本來十分興奮,以為自己的冤情能夠沉冤得雪,但最後這個徹查差事的人來詢問他的時候,他整個人都崩潰了。
因為這就是搶奪他軍功的那個貴族子弟。
這個貴族子弟憑借著搶奪他的那些軍功,回到了大梁,成為了魏國的司寇。
在悲憤、與那個貴族子弟嘲諷的笑容中,那個士卒自刎了。
這個消息傳回了這個士卒所在的行伍,自此之後,魏武卒的戰力就大大下降了。
後來,貴族們為了能夠湊齊軍功,卻不讓自己的孩子去前線冒險,也因為此時的魏國與秦國之間的戰爭經常吃敗,危險性大大增加,他們開始在每次戰爭之前,準備好足夠的奴隸。
在戰爭的時候,即刻讓自己家中子弟躲在最後方。
戰爭結束後,用奴隸的人頭來換取軍功。
魏國的沒落也就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了。
秦鹹陽城
章台宮
嬴駟看著堪輿圖,看著不斷擴大的秦國勢力範圍,不由得輕笑一聲:“老師,國強矣!”
“這難道不是寡人與您的功勞麼?”
陳野則是笑著搖了搖頭:“都是您的功勞啊。”
“惠文王更六年,秦燕伐不義,合盟攻趙魏韓楚齊,五國大敗,後和談。――《戰國書?列國紛爭戰卷》”
PS:求訂閱。下一更在晚上的九點半左右~
明天開始依舊是每天兩更,一更六千字~這是承諾的哈。
時間的話就固定在上午的11:30,晚上的21:30。求追訂啦~
另外,章節號錯了改不過來了.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