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最開始,所有人都以為這場所謂的“爭端”很快就會結束。
畢竟陳氏的勢力....真的嚇人。
所有人都認為,隻要陳氏微微出手,那些站在代王身側的人就會直接倒下,土崩瓦解。
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第一年這場戰爭沒有結束,第二年這場戰爭依舊沒有結束,如果說這個時候天下人還能夠鼓起心頭的力氣說:“陳氏不過是想要看看他們的手段,並沒有用儘全力罷了”的話,那麼戰場持續到第三年,所有人都說不出這樣的話話了。
後世研究這一段曆史的人都在反複的思考,陳氏到底為什麼沒有能夠表現出以往的力量,直接鎮壓儒家以及道家的那些人?
在翻遍了所有的記錄,甚至有某位出身“上黨趙氏”的曆史學家親自前往陳氏拜訪,進入“拙身樓”中尋找相關史料之後,這個問題的答案才被公之於眾。
那就是“陳氏在這個時期是很虛弱的。”
虛弱的原因是因為秦末的那一場戰亂。
這一點,哪怕是在陳氏當中也很少有人知道,可在陳氏的拙身樓中,卻有明確的記載。
“後元四年,儒家掀起了一場戰鬥,他們跟隨在代王的身側,想要取代當時太子劉啟的位置,他們所有人聯合在了一起,站在陳氏對立麵的甚至還有當時的天子:劉恒。”
“劉恒更加喜愛自己的次子“劉武”,他雖然覺著劉武不適合當皇帝,但卻對其十分寵愛,這些寵愛給了劉武、也給了竇太後一個不可思議的想法。”
“那就是讓劉武效仿他的父親劉恒,在劉啟登上皇位之後,讓劉武成為“皇太弟”。”
“或許是這個想法太過於誘人,所以劉武、竇皇後站在了同一條戰線,在他們的努力下,天子也慢慢的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在天子統治的最後五年時間裡,他逐漸的偏向劉武,並且數次暗示劉啟,想要讓劉啟承諾,承諾會在成為皇帝之後立劉武為皇太弟。”
“當時的陳氏家主對劉恒這種一反常態的做法進行了揣測,他們認為發生這種事情的原因是劉恒從皇太弟當上皇帝後心裡的“畏懼”,他“畏懼”天下人的口舌,所以想要讓自己的孩子做同樣的事情。”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補償效應”,即:通過拉扯另外的人與自己做同樣的事情,以此來彌補自己的心理缺失。”
“而陳氏在對麵站著天下間最有權勢的人,最有學識的人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力量也證明了陳氏力量的空虛。”
“經筆者調查,最終在拙身樓中發現了一份名單。”
【此名單出自拙身樓】
【陳xx生於始皇xx年,卒於武烈帝末年】
【陳xx生於二世皇帝元年,卒於武烈帝末年】
【王xx生於始皇帝xx年,卒於武烈帝末年】
..........
“通過這一係列的名單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在當時陳氏的一大部分子都死於武烈帝末年,而同樣在這一份名單中的還有另外一部分人,這一部分人不是陳氏弟子,但卻是陳氏的學生。”
“因此可以揣測,或許在這一場慘烈的戰爭中,陳氏的“黨羽們”也犧牲眾多。”
“這才導致了陳氏實力的虛弱。”——《關於文帝時期奪嫡之爭時陳氏表現的研究·華夏大學·博士論文·趙敬困》
而相較於這一篇被後世大部分人奉為經典的論文,還有另外一偏文章所提出的觀點同樣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這是一篇“野史”。
他不屬於曆史學範疇,也屬於曆史學範疇;跟曆史沾一點邊,但更多的好像是對曆史的猜測。
它不像是《關於陳氏的研究》這篇論文一樣舉例詳實,但通過大量後世中陳氏子弟的表現、甚至是一些陳氏中人流傳在外的手劄記載來看,這篇文章更加符合當時的社會情況。
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陳氏的路到底是什麼?——關於景帝、梁王之爭的研究。》
文章雖然采取了大量的主觀臆測和猜想,但哪怕是上書《關於陳氏研究》的作者趙敬困都不得不表示,這個人的猜測似乎更加符合現實。
“陳氏自秦朝時期的“孝公”年代崛起,先祖為陳野,傳為周天子王室後裔,但真正發跡則是在陳氏如今供奉的先祖“陳野”時期。”
“陳氏在華夏傳承了兩千多年,做過許多的事情,人們很難從其中揣測出來陳氏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可我從三件事情中發現了陳氏的“路”和真正的目的,其中,在景帝、梁王之間的奪嫡之爭、王莽篡漢這兩件事情中,我發現了所有事情的真相。”
“在梁王、景帝的奪嫡之爭時候,儒家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統性而選擇了和道家等人聯手,甚至蠱惑皇後竇漪房站在他們的身邊,在奪嫡之爭的後期,甚至景帝都站在了梁王一側,為其呐喊助威。”
“我們可以從先秦的史料中看出,在秦朝時期,根本沒有發生過這樣的奪嫡之爭,就算是有,陳氏也會直接出手碾壓所有人,讓其他人放棄。”
“可在景梁奪嫡之爭的時候,陳氏卻用了五年的時間才拿下儒家,甚至在後來的武帝時期被儒家找到機會,在背後給了陳氏一刀。”
“在曆史學的範疇,有學者認為這正是這個時候陳氏實力空虛的表現,但在我看來,根本不是這樣。”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通過太史公所記載的“史記”來看,即便是在陳氏真正表現出虛弱的武帝時期,當時的朝堂上陳氏中人也有兩位位列三公,有三位位列十七卿,有四位擔任郡守。”
“可以說朝堂半數皆是陳氏中人。”
“而在之前的文景時期,陳氏中人的勢力更加龐大。”
“位列三公者有四人,位列十七卿者有三人,擔任郡守、縣令的足足有二十多位。”
“陳氏一脈的”黨羽也足足有數百名擔任一千石以上的官職。”
“這叫做虛弱麼?至少對於儒家來說並不算虛弱。隻要陳氏認真,傾儘全力,一定能夠按死儒家,但為何陳氏沒有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