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4 章 朝會風波(一更)(2 / 2)

袁燁一笑,對皇帝拱手道:“如此荒唐臆言,臣實在不知從何答起,便請陛下明察。”

但不等皇帝反應,庾崇便再言,“還請陛下派廷尉及禦史台同去調查。”

皇帝略有思忖,再詢謝翊,“不知太傅可有高見?”

謝翊端坐一拜,“臣以為,既然果有此事,便需嚴查,有罪者當罰,無罪者,也不可失了清白。”

皇帝頷首道:“既如此,便依庾侍中所言。”

諸臣當即皆拜。

紫衣內侍便請庾崇與袁燁歸列,再道:“有事者奏——”

卻再無人出列,便由此散朝。

諸臣又拜,再起身離垂拱殿。

在此期間,謝不為看了看蕭照臨,又悄然瞥了謝席玉一眼,卻未作表示,隻跟在謝翊身後,正欲出殿。

但在此時,方才的紫衣內侍卻急急趕來,先對謝翊一禮,再對謝不為道:

“還請謝侍郎留步,陛下有請。”!

可此番雖能體現仁君之德,卻有些關心太過,便不似在朝堂之上,倒像是在宮宴問候,令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不過,也不知為何,即使皇帝和藹至此,但首座謝、王、袁、庾及太子等,卻都神情肅穆,像是預知到了什麼般,不敢有絲毫的放鬆。

也果真,皇帝在與眾臣寒暄過後,便當即正襟危坐,示意紫衣內侍宣:“有事者奏——”

一時無人出列。

紫衣內侍便再唱:“有事者奏——”

聲高氣揚,蕩在了大殿之中,有餘音飄搖,便似疾疾催促。

當最後的尾音即將消弭之時,忽有人起身出列,站於大殿正中,執笏躬身道:“臣有事奏。”

殿內眾人的目光皆向他投去,而皇帝也即刻應之,“庾侍中有何事要奏?”

此庾侍中,正是庾尚書庾明的第三子,庾崇。

庾崇再行一禮,“啟奏之前,還請陛下恕臣僭越之罪。”

皇帝神情淡淡,隻揮手道:“直言就是。”

庾崇這才舉笏而言,“臣要奏,吏部尚書袁燁以職權之便,任用親信督建京口至太湖運河長堤,以趁機謀換建材中飽私囊。”

此言才落,殿內便起低低吸氣之聲,眾人也都紛紛朝袁璋與袁燁看去。

但見他二人神色如常,仿佛庾崇所言與他們無關。

“此事本該由禦史台奏告,但......”庾崇目光迅速掠過謝席玉,“許是謝中丞及下官京中公務繁忙,便有所疏漏。”

他又忙再詳道:“臣也是偶然得知,太湖一段長堤經雨便潰,以至農田屢屢被淹的消息。初時臣本不信,便請度支郎調出今歲吳郡賦稅核對,卻發現,太湖之地今歲秋稅果真不齊,再查看當地長官上呈緣由,道是雨多成患,淹了不少的農田。”

“可......”他佯裝猶疑,目視玉笏,“一來,今歲吳郡太湖之地風調雨順,並未有水患之報,二來,朝廷向來重視太湖水利之建,往年都不曾有過差錯。”

“故,臣便想到了那則傳言,遂令下官前去太湖長堤查看,發現此長堤果真易潰,而監工者,正是袁尚書所派......”

庾崇話至此便儘,再長長一揖,“還請陛下明察。”

皇帝聞之麵色愈沉,眼眸略眯,匆匆掃了袁璋一眼,再對袁燁,“袁尚書可有話要說?”

袁燁當即起身,站定庾崇身側,先對皇帝一禮,倒有不卑不亢之勢,再緩緩道:

“臣不曾有此中飽私囊之舉,也不清楚太湖長堤修建之事,但卻知曉,修建長堤非監工一人能為,若庾侍中僅以此,便定了我袁燁的罪,是否太過草率?”

皇帝再是頷首,又看向了庾崇。

庾崇冷乜袁燁一眼,“自然不僅於此,監工之責,最為主要的一項,便是複核建材之質,並要記錄在案。我便派人找到了當時的案冊,發現長堤的每一樣建材,確實都是經過了監工複核,可卻偏偏每一樣都出了問題,若說那監工是清白的,怕是誰也不會信吧。”

袁燁亦點了點頭,“庾侍中所說不錯,既然複核過後的每一樣建材都出了問題,那監工自然不會是清白的。”

他話頓,“可這不過是監工瀆職之罪罷了,與庾侍中所奏又有何關聯?”

庾崇輕哼一聲,唇際露出一絲冷笑,“以次充好,自然有巨利可圖,可這利不在監工,也不在采買,卻在你袁家,不是中飽私囊又是什麼?”

袁燁訝然,“如何便利在我袁家了?”

庾崇氣勢愈盛,“此次監工非大族子弟,乃是袁尚書所提拔的寒門官吏,而負責采買建材的更是平民小吏,如此巨利一則未顯其身,二則也非他們可藏。”

他再看袁燁,“倒是聽聞,那監工與袁尚書私交甚篤,常有往來,而袁家又從來奢用侈度,便還不足以說明此巨利的去處嗎?”

這確實有些強詞奪理,畢竟汝南袁氏乃百年士族,其家底之豐是舉世皆知。

更彆說,如今世家皆奢用侈度,如此推測便實在牽強。

袁燁一笑,對皇帝拱手道:“如此荒唐臆言,臣實在不知從何答起,便請陛下明察。”

但不等皇帝反應,庾崇便再言,“還請陛下派廷尉及禦史台同去調查。”

皇帝略有思忖,再詢謝翊,“不知太傅可有高見?”

謝翊端坐一拜,“臣以為,既然果有此事,便需嚴查,有罪者當罰,無罪者,也不可失了清白。”

皇帝頷首道:“既如此,便依庾侍中所言。”

諸臣當即皆拜。

紫衣內侍便請庾崇與袁燁歸列,再道:“有事者奏——”

卻再無人出列,便由此散朝。

諸臣又拜,再起身離垂拱殿。

在此期間,謝不為看了看蕭照臨,又悄然瞥了謝席玉一眼,卻未作表示,隻跟在謝翊身後,正欲出殿。

但在此時,方才的紫衣內侍卻急急趕來,先對謝翊一禮,再對謝不為道:

“還請謝侍郎留步,陛下有請。”!

可此番雖能體現仁君之德,卻有些關心太過,便不似在朝堂之上,倒像是在宮宴問候,令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不過,也不知為何,即使皇帝和藹至此,但首座謝、王、袁、庾及太子等,卻都神情肅穆,像是預知到了什麼般,不敢有絲毫的放鬆。

也果真,皇帝在與眾臣寒暄過後,便當即正襟危坐,示意紫衣內侍宣:“有事者奏——”

一時無人出列。

紫衣內侍便再唱:“有事者奏——”

聲高氣揚,蕩在了大殿之中,有餘音飄搖,便似疾疾催促。

當最後的尾音即將消弭之時,忽有人起身出列,站於大殿正中,執笏躬身道:“臣有事奏。”

殿內眾人的目光皆向他投去,而皇帝也即刻應之,“庾侍中有何事要奏?”

此庾侍中,正是庾尚書庾明的第三子,庾崇。

庾崇再行一禮,“啟奏之前,還請陛下恕臣僭越之罪。”

皇帝神情淡淡,隻揮手道:“直言就是。”

庾崇這才舉笏而言,“臣要奏,吏部尚書袁燁以職權之便,任用親信督建京口至太湖運河長堤,以趁機謀換建材中飽私囊。”

此言才落,殿內便起低低吸氣之聲,眾人也都紛紛朝袁璋與袁燁看去。

但見他二人神色如常,仿佛庾崇所言與他們無關。

“此事本該由禦史台奏告,但......”庾崇目光迅速掠過謝席玉,“許是謝中丞及下官京中公務繁忙,便有所疏漏。”

他又忙再詳道:“臣也是偶然得知,太湖一段長堤經雨便潰,以至農田屢屢被淹的消息。初時臣本不信,便請度支郎調出今歲吳郡賦稅核對,卻發現,太湖之地今歲秋稅果真不齊,再查看當地長官上呈緣由,道是雨多成患,淹了不少的農田。”

“可......”他佯裝猶疑,目視玉笏,“一來,今歲吳郡太湖之地風調雨順,並未有水患之報,二來,朝廷向來重視太湖水利之建,往年都不曾有過差錯。”

“故,臣便想到了那則傳言,遂令下官前去太湖長堤查看,發現此長堤果真易潰,而監工者,正是袁尚書所派......”

庾崇話至此便儘,再長長一揖,“還請陛下明察。”

皇帝聞之麵色愈沉,眼眸略眯,匆匆掃了袁璋一眼,再對袁燁,“袁尚書可有話要說?”

袁燁當即起身,站定庾崇身側,先對皇帝一禮,倒有不卑不亢之勢,再緩緩道:

“臣不曾有此中飽私囊之舉,也不清楚太湖長堤修建之事,但卻知曉,修建長堤非監工一人能為,若庾侍中僅以此,便定了我袁燁的罪,是否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