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房分地之後,新知府又出台了細化政策,凡是招烏拉爾人去做工的,可得到一定的稅銀補貼。
在一些官營的店鋪和產業上,也出現了許多優先招收烏拉爾人的崗位。
力求幫他們融入本地百姓的生活,從而帶動他們的收入。
還將他們的收入水平與地方裡正的年終考核相掛鉤,以促進當地裡正的幫扶積極性。
基本形成了官府帶動、社會參與的幫扶格局。
然而本地居民和烏拉爾人之間的矛盾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儘管可以在一些硬性條件上給予烏拉爾人一定幫扶,但由本地居民排外而導致的不良事件還是時有發生。
且新知府上任後,發現營州的教育非常落後,和江南一些文豪輩出的地方相比,簡直沒眼看。
一方麵是因為營州條件過於艱苦,沒有辦學的財政基礎。
另一方麵,整個營州就找不出幾個願意去鄉下教書的夫子出來。
在幫扶政策出台之初,新知府就詳細考慮過烏拉爾人的住房、教育、就醫等問題。
新政剛出台時,說的是會蓋專門的學堂,並隻招收烏拉爾籍的學生。
不過針對目前烏拉爾人難以融入本地和營州辦學條件差的現狀,他又改變了想法。
直接以地域為單位,每個片區新建一所學堂,周圍村落中,隻要有適齡的兒童,都可以送去學堂讀書。
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烏拉爾人和本地居民的上學問題,還能培養一下下一輩之間的同窗之情。
既然這一輩的隔閡短時間內難以消除,那麼就從長遠打算,從下一輩開始互相融入。
不得不說,這個知府真是個目光長遠之人。
不過新建學堂和請先生的錢,完全由官府來出也不現實,營州素來貧苦,銀庫裡麵並無多少餘錢。
新知府趁著烏拉爾人落籍的契機,向朝廷申請了一筆辦學經費,又號召轄區內的富戶鄉紳積極捐款,用來新建學堂。
各村的裡正也被下達了任務。
要求各村的裡正和村長挨家挨戶上門勸說,村民能出錢的出錢,能出力的出力,儘量在村內解決一部分花銷。
不想花太多錢的,用村裡的老舊房子改造學堂也行,但安全條件必須達到官府的驗收標準。
總之,資金方麵,就是官府補貼一部分,各村自籌一部分。
可以說是將資源利用到了極致。
梁崇發現這位知府還蠻有意思的,他的很多做法,都非常具有現代政府管理思維,在這個時代並不多見。
不禁懷疑起,難道這個知府和她一樣,也是個穿越人士。
吳正賢傾向於新建學堂,畢竟事關下一輩的讀書問題,村裡現有的空房子都比較老舊,還不如趁此機會新蓋一間。
得知裡正的來意,梁崇萬分支持。
不過她還是問了一下村裡幾戶人家的捐款金額,參照著平均值,捐了一百文出去。
儘管她很想鼓勵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財不外露,單門獨戶一個人生活,還是不要太出風頭的好。
至於那些實在拿不出錢的人家,新建學堂時,就要去幫忙建房、伐木、堆磚、砌牆,總之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不過大家都很樂意。
良禾村離營州城較遠,沒有學堂,孩子讀書都要送到很遠的村落或者城裡去讀。
大大的增加了讀書的時間和成本。
農家本就貧苦,沒有多餘的錢財進行這方麵的投入,因為成本過大,整個良禾村很少有人家把小孩送去讀書。
營州官府經過充分調研,認為良禾村雖然偏遠,但卻處在附近八個村落的中心位置,到每個村落也就半個時辰至一個時辰的路程,將學堂建在這裡最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