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楊嗣昌失勢(1 / 2)

戰後追究責任時,楊嗣昌雖然被彈劾。

但崇禎還是保住了他,並感慨“大事幾成,為幾個黃口書生所誤,以至於此!”

‘戊寅之變’,使得大明的局勢急轉直下。

不但使得楊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和談計劃化為泡影。

也使得他對內的,十麵張網戰略也因為洪承疇、孫傳庭被調入京師勤王而使農民軍死灰複燃,逐漸成為一張破網。

楊嗣昌自清兵入塞以後,就承受巨大壓力。

不僅李希沆、王誌舉等言官要求追究他的責任,他本人也屢次上書引咎辭職。

崇禎帝貶斥了彈劾他的言官,並令他落職帶冠視事,不久以敘功名義使其官複原職。

此時,張獻忠在穀城厲兵秣馬一年有餘。

終於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再舉反旗,李自成前去會合,八月以後又分東西兩頭行動,至此“撫局”破產,明朝內地再度陷入乾戈擾攘之中。

局勢發展到這個時候,此時的楊嗣昌已有脫身之意。

遂推薦四川巡撫傅宗龍,接替他的兵部尚書之職。

沒過一個月就傳來張獻忠撕毀招安、起兵造反的消息,楊嗣昌知道後頗為不安。

因為招撫張獻忠的熊文燦正是他本人推薦的,熊文燦招安失敗,他顯然難脫乾係。

崇禎帝似乎也漸漸發覺,楊嗣昌有點不靠譜,但是自己已經力排眾議委以重任,要再是處罰他,豈不是說明他識人不明。

如今不如令他外出督師,倘若成功,便可以對外麵有個交代。

於是楊嗣昌揣摩帝意,請纓督師。

崇禎帝順水推舟,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八月二十五日下旨命楊嗣昌督師平寇,賜尚方寶劍。

經過一番準備後,楊嗣昌於九月六日陛辭。

當日平台餞行時,崇禎帝贈詩曰“鹽梅今暫作乾城,上將威嚴細柳營。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

楊嗣昌聽罷,邊哭邊拜,隨後離開京師,踏上不歸之路。

趙安得知盧象升、孫承宗、楊嗣昌,這三人的命運時,不由得心生感歎。

在趙安看來,這三人其實是代表著,大明應對明末危機的三種解決辦法。

孫承宗老成持重,他的戰略應當是最完美的,在東北對建奴實行築城,利用大明城堅炮遠,國力遠勝建奴,逐步的壓縮建奴的活動空間,步步蠶食。

對內則是剿撫並用,以恢複國力為主。

孫承宗的戰略雖好,但是見效慢花費大,需要長期持之以恒的堅持這個戰略。

這個戰略雖好,但是不適合崇禎,這個性格反複無常的人。

崇禎帝太容易被影響自己判斷,一遇到困難或是挫折,就想著調整戰略。

這樣的性格在小事上,叫靈活多變,但是在軍國大事上,就是搖擺不定,是為君者的大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