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君王而言,難的是,如何從諸多的建議中,選定正確方案。
但是一旦選擇了,就必須執行到底,就算是錯,也要堅持下去,朝令夕改造成影響,遠超一般的戰略失誤。
而楊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內的計劃,在趙安看來,也並不是全無可取之處。
後世的蔣校長,在麵對倭寇的時候,也曾提出過相同的戰略構想。
楊嗣昌想的是,先用和談拖住建奴,對內則采用十麵張網戰略,徹底的鎮壓,平息農民起義。
等徹底解決大明內部的問題後,再騰出手來解決建奴的問題。
楊嗣昌的戰略謀劃,可以說是最傳統的華夏文官的謀略,雖不是那麼的熱血,但是在趙安看來,也是具有可實施性的。
用後世的眼光來看,楊嗣昌代表的就是鴿派,主張懷柔的政策,鴿派廣泛的存在於,任何一個國家。
而盧象升則代表的是鷹派,主張通過鐵血的戰爭來解決大明的困境。
建奴造反,那就打建奴,農民軍叛亂,那就鎮壓農民軍。
盧象升自然是有這個底氣的,就他任湖廣巡撫期間,曾提出精兵思想。
他認為兵員太少,難以禦敵,所以懇請增加湖廣兵員數額,馬步兵至少要二萬四五千,而且所募之兵必須是精兵。
但是盧象升的這種精兵思想,是建立在兩個現實基礎之上的
一是,明廷和地方財力困窘,無力承擔增兵之餉,所以盧象升請求增兵的願望往往很難得到滿足。
如他在湖廣地區,鎮壓農民軍時,請求增加兵員,而朝廷往往是“求十而不得五”。
在給親友的書信中,盧象升所言應更為真實“頃如停征,如留餉,如修城,如設兵,無非一字一血,乃請十得一,豈非杯水車薪!”
因此,既然明廷沒有足夠的財力養兵,盧象升就隻好減少請兵數額,同時嚴格訓練現有軍士,以求所得之兵儘為精兵。
二是,盧象升頗通文韜武略,且善於練兵用兵。
他一生征戰,常出奇製勝,以少勝多,便是明證。
盧象升練兵,與部下同甘共苦,作戰時,身先士卒,賞罰嚴明。所以,即便一群烏合士卒,經他訓練一番後,也頗具戰鬥力。
如若盧象升早出生個上百年,在朱元璋以及朱棣的手中,他一定會是一員悍將,可惜的是,他出生在明末崇禎帝的時代。
崇禎帝是一個心胸狹窄,刻薄寡恩的人,表麵上采用盧象升的主戰方略。
實際上隻不過是害怕文官禦史,說他怯戰懦弱,與建奴媾和。
他一麵給與盧象升總督天下勤王兵馬的權力,一麵又派與他不對付的,楊嗣昌、高起潛等人,製約他。
使得他這個總督,有名無實,除了他曾經的幾位部下,根本調不動其餘的明軍。
最終在戰場上,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局麵,戰死沙場。
盧象升的陣亡,既體現了大明內部的黨爭激烈,也體現大明文官的無恥自私,還體現了崇禎帝的無能。
當然,最重要的是,此事給大明朝廷內部,開了一個嚴重的頭——那就是乾事的人,隻要是不能成事,就得不到獎勵,還要接受懲罰。
如此一來,大明朝廷就更加陷入了,紙上治國(空談治國)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