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53(1 / 2)

辯法會當場分為三層,最裡頭是分列而坐的大周十五道僧侶,從榮枯開始便分彆是:延道、崇嚴、槃寂、道生、戒平、可慧、妙音、貞法、福明、聞禪、觀雪、悟心、清海和明意這十五位高僧。

清海年紀大了,剛剛請上座就耷拉著腦袋一幅迷迷蒙蒙的樣子,這十五位高僧戒臘都已經超過三十餘,最年輕的貞法也已經年近五十。

延道原本就打算在辯法會上一展雄辯之才,將榮枯這番邦胡僧壓倒,好在達官貴人之中重新建立報恩寺的威嚴,便對著李安然道:“殿下此言差矣,所謂‘供奉’,講的便是善信的誠心,恰如一富庶人家於佛前供奉海燈千盞,這是供奉。而貧者自然是無如此財力,那麼於佛前供奉銅錢一枚,也是供奉。”

可慧讚同道:“昔日佛前曾有一犬,以穢物甩尾供佛,眾弟子皆嫌惡,唯有佛陀笑而賜福,隻因這穢物是犬的至寶,在它心中是最好的東西,犬以自己心中最好的東西來供奉佛祖,自然便是最大的誠心供奉了。”

會場第二層的,都是一些京中的達官顯貴,這些老禪師說話聲音挺大,落在他們的耳朵之中還算清晰,便有家中女眷信佛的,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會場第三層外,則是京中一些善信人家,還有千裡迢迢趕來聽法的居士,還有一些是湊熱鬨的百姓,李安然為他們準備了識文斷字的“傳聲筒”,會有專門強於記憶的小廝抄錄下諸僧辯法的內容,放給說書先生,讓他講給百姓們聽。

榮枯瞥了一眼端坐在上麵喝茶的李安然,後者隻是垂眸喝茶,似乎並不打算左右他發言的時機。

榮枯道:“那麼,敢問諸位師兄,如何定義‘珍貴’呢?”

他這一問,讓所有人都寂靜了一瞬。

清海從李安然頒布辯題開始,就低著頭一幅老朽模樣,既不開口,也不睜眼,在聽到榮枯的聲音之後,眼睛卻悄然睜開了一條縫,看向了這個年輕的後生。

坐在一邊的貞法道:“師弟自然是執迷了,”他的嘴角掛著一抹略顯得意的淺笑,“各人於‘珍貴’二字的定義,都是不儘然相同的,為母者,自然以子最為貴,難道也要讓母親學外道之行,將孩子供奉給佛祖麼?於供奉之物上,取普世之道便可了。”

榮枯又問:“何為普世之道?”

清海的眼睛又閉上了——從榮枯開口那一刻起,他就已經知道了這場辯法會的結局。

坐在上頭那位殿下,真是好算計……好算計啊。

妙音笑道:“世人皆以七寶供奉,便是普世之道。”

“所謂七寶,便是指金、銀、琉璃、水晶、硨磲、珊瑚、琥珀——諸位師兄真的認為,以銅澆築佛身,以七寶鑲嵌、鍍貼,便是供奉佛寶嗎?”榮枯雙手合十,“佛法初生之時,唯佛而已,崇尚的是一飯一蔬,托缽乞食,滿足色身存餘便可,待佛涅槃後,卻出現寺廟林立,金碧輝煌,無一寸不以錢財鋪路,無一食不依托佃農勞作,這真的是供奉嗎?”

坐在外圍旁聽的衛太傅對著身邊的同僚道:“此人見解倒是甚為有趣,他居然覺得為佛像鑄造金身不算是供奉。給寺廟添燈、送金銀珠寶也不算是供奉。”

邊上的同僚摸了摸胡須:“身在佛門,卻能有這樣的見解,實在是難得,可惜是個出家人,不然同朝為官,估計我們也得頭疼了。”

衛太傅笑道:“又什麼可惜的,這就得該以僧言製僧語。”

他們這個殿下,真是個走一步,想十步,再毒辣不過的人了。

槃寂原本不打算說話的,聽到這他突然就精神了,雙手合十道:“師弟說的極是,我嶺南道寺廟多信奉小乘,對於寺廟一說也就是片瓦遮頂,飯食果腹,就拿小僧所在的寺廟來說,一向是拒絕錢財供奉的,托缽乞食之後,也要為諸多善信們念經祈福——以小僧看來,所謂供奉者,莫過於僧眾篤行佛陀之行了。”

榮枯本來做好了要舌戰群僧的準備,卻沒想到還有人幫腔自己,便對著槃寂笑著點了點頭。

延道看著這倆小乘僧相視而笑,眉頭皺得老緊,開口道:“殿下所選的議題,出自《維摩吉經》。若說經典,其中也有教導過婆娑世界的十大善,兩位師弟是南傳僧人,想必對此了解不深吧?”

衛太傅聽到這裡,又忍不住對著同僚道:“這是挖坑呢。要先將榮枯法師駁斥為不通大乘經典的小乘僧眾,然後指出他不配參加此次辯法。”

榮枯笑道:“所謂婆娑世界十種善,其八便是以大乘教義,渡化喜樂小乘者。”他臉上笑意溫和,“小僧也研習過諸多大乘經典,不能單以小乘僧論。且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都是佛子,又為何要崇大乘而鄙薄小乘呢?”

衛太傅邊上的同僚道:“妙哉,舉重若輕,化於無形。聽聞衛太傅幼子子成也擅長辯論之道,不知比起這位法師如何?”

衛太傅笑道:“犬子急躁,沒有這位小法師沉得住氣。”

兩人相視一笑,又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延道在榮枯這裡碰了個軟釘子,知道再繼續和他掰扯小乘和大乘,這場辯法會就會變成無休止的拉鋸戰了,便將目標轉向了幫腔榮枯的槃寂:“嶺南道和其他諸道不同,其他諸道佛教盛行,寺廟廣大,所蓄僧眾也多,無法做到每日自己托缽乞食。這也就是所謂地處不同,各有緣法。”

他說起話來聲音鑿鑿,頗為擲地有聲。

槃寂剛想說什麼,卻聽榮枯道:“既然說到了婆娑世界十種善,那麼小僧就要討教各位師兄了——殿下所出辯題之中,不僅有俗家善信眼中的供奉,還有佛弟子對於佛的供奉,以各位所見,佛弟子對於佛的供奉,又該是什麼呢?若佛弟子都還沒有弄清楚自己如何供奉,又怎麼能決定凡俗供奉的方式呢?”

這下連坐在上麵的李安然都忍不住抿起了嘴唇——若是不同意榮枯的提議,他們便是認為身為佛弟子就可以不供奉佛祖,對於傳入漢地百年,已經和儒、道融合的大乘教義來說,榮枯便可以繼續駁斥他們“欺師滅祖”了。

但是……如果他們一旦同意先解決“佛弟子如何供奉”這個問題,榮枯就能順理成章的將他的一整套理論擺出來,最終劍指佛寺積蓄橫財、霸占良田、蓄養奴仆的惡行。

彷如一曲靡靡懶懶的絲竹之中,突然橫闖入了金戈鐵馬。

一直閉著眼睛,似乎覺得這場辯法沒有太大意義的清海法師突然開口:“小友說的極是,若我們這些身為佛弟子的人,尚且不知道自己該怎麼供奉佛寶,那又怎麼能為天下善信做表率呢?”

清海的年紀在眾僧之中最大,聲音沙啞,開口說話還帶著顫音,卻威嚴異常,讓人不敢反駁。

他將目光落在了榮枯的身上,一雙渾濁的眼睛裡閃爍著不明的光:“那麼,以小友之見,我們這些出家人,又該如何供奉佛寶呢?”

榮枯原本是打算引誘其他辯法的法師提出:日日灑掃佛像,恭謹添置佛身。

諸如此類的回答,卻沒有想到清海直接識破了這一點,不給他駁斥他人的機會,便垂眸思忖一會,笑道:“小僧以為,篤行婆娑世界十種善即可。以身行佛事,以言教導眾生向善,脫離苦海,便是我等修行之人對佛寶最好的供奉。”

清海不說話,一雙老濁的眼睛盯著榮枯,眼中的光芒像是佛前閃爍的海燈微光一般,似乎在看榮枯,卻又不止在看他:“善。”半晌之後,他才將枯樹皮一般的雙手慢慢合攏,對著榮枯行了一禮。

他這行動著實讓鉚足了勁想要和榮枯一較高下的僧眾們有些驚訝。

榮枯卻懂了這老者到底是為了什麼行這一禮的,他閉上眼睛,雙手合十,也對著清海的方向行了一禮。

——他已經身如扁舟,駛於苦海,難以回頭了。

得有人做這個第一人。

觀雪道:“我等修行之人自然是篤行十善的,也確實沒有比這更好的供奉了。這是菩薩之行,甚好、甚好。”他原意本是打算給個台階下,緩解一下有些劍拔弩張的氣氛,誰知道卻正好是瞌睡送枕頭。

榮枯又問道:“那敢問師兄,十善之首又該如何解呢?”

一邊的福明原本隻是安靜的坐在邊上,想等等看有沒有自己插話的機會,聽到榮枯這樣問,忍不住發出了一聲輕笑,對著坐在自己邊上的可慧道:“連這都不能解,怎麼能說是高僧呢?”

可慧性格溫和,聽到他語出譏諷,便勸解道:“不要這麼說,喜樂小乘者肯同我們談論十善,便是慧根了。”

一邊的延道原也想笑,聽到可慧這麼說,便隻是撇了撇嘴。

隻見他又發聲道:“那便由貧僧來為師弟講解一二吧。”

李安然跟著榮枯讀了不少經典,知道《維摩詰經》之中,所謂婆娑世界十種善,第一條便是以布施護持貧窮者。

——從這一刻起,攻守易勢了。

延道說:“就拿我天京五寺來說,我報恩寺下設有義學、義莊、義醫坊,義學會收留想要讀書卻無處讀書的窮人子弟,教他們讀書認字,將來也可博取一個功名。”

衛太傅的眉頭微微皺了起來,對著身邊的同僚道:“這倒是有眾生平等的樣子。”

同僚嘴角一撇:“可惜這啟蒙書,不是三字經、百家書,而是佛經呢。”

衛太傅捋了一把胡子,默默無言。

佛寺舉辦義學,和聖人、寧王大舉推行科舉有關,但是這一批靠著科舉出頭的官員又在擠壓世家子弟的生存空間,所以衛太傅對於這個義學,其實是持有矛盾態度的。

再說了,儒家最為倡導恩重如山,教你讀書寫字的師父,便是半父之名,這些和尚搞這個義學,明麵上是做好事,私底下是為了什麼……衛太傅並不持有樂觀的態度。

延道繼續道:“義莊,收留無地可葬的屍體,夭折不能葬入祖墳的嬰孩,未出嫁便過世的女子,希冀他們在佛法之下,來生不再受苦。”

“至於義醫坊,更是無償收留無錢求醫問藥的病人,期間也有師父因為收治患有傷寒的病人而不幸圓寂之事,更可以說是護持貧窮了。”

他說這些的時候,挺胸凹肚,臉上露出了頗為自豪的神情,看上去也是深深以這些事情為榮的。

這些話傳到外頭,由說書先生那說學逗唱十分誇張、可喜的姿態說出來,也引得眾多聽眾連連點頭稱是。

榮枯道:“師兄所說的這些地方,小僧都去過,也確實感歎於師兄們的慈悲。”他站起來,對著延道雙手合十,行了一禮。

“此禮,謝諸師兄能行慈悲事。”

他說這話的時候,看上去恰是真誠之際,這人有這樣一個特點,當他說什麼做什麼的時候,隻要看著他那雙眼睛,就會覺得他做什麼都是發自那能戳中心中最柔軟部分的赤子之心。

延道之前對榮枯意見頗深,加上榮枯又傍上了李安然,一時間風頭無兩,大有在聲名上壓倒天京五寺的勢頭,才惹來他的不快。

但是看著榮枯這雙眼睛,他卻隻能雙手合十:“多謝師弟謬讚了。”

榮枯放下了手,深呼吸了一口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