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範很理解袁廠長的心情,但政策規定的原則也不能違背,“老夥計,你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即使某人的貢獻有目共睹,必要的政策條款還是應該遵守的,否則,容易給人留下鑽空子的機會。你也不要過分沮喪,即使市勞模不能確定,但你們可以把方翰民所做的某項貢獻,向省市或國家行業部門申請成果鑒定,這條路就是稍微麻煩點,我覺得並不難。”
“隻能這樣了!有了技術成果,事情就好辦了?”
“放心吧,按照文件裡的規定,隻要有權威機構鑒定的技術成果,彆說我這裡沒有問題,就是最後拿到市主管領導那裡,他也會痛快地給你核準。”
雖然乘興而來,掃興而歸,但袁廠長也不是毫無收獲,至少他知道這件事往下該怎麼辦了。
回到單位,老袁再次把人事科長老侯召到自己辦公室,“特批受阻,咱們都把事情想簡單了。”
向侯科長介紹了從範局長那裡了解到的情況後,袁廠長向老侯布置任務,第一,告知方翰民,準備技術成果鑒定材料;第二,聯係省內的權威機構,對有關成果進行技術鑒定。
按理說,組織技術成果鑒定,原本就是技術科的事,但技術科原來的薛科長已經調任總工辦,代科長方翰民上任時間很短,年齡又小,沒有組織這種活動的經驗,所以,袁廠長把這項任務交給人事科長老侯去完成。
但是,老侯長期從事行政工作,對製藥行業的權威機構並不熟悉,當他就這個問題向總工程師老夏請教時,不知出於何種原因,老夏向他推薦的三家機構,都是全國製藥行業頂尖的科研單位,其專家的技術水平相當高。
第一次做這種事,老侯害怕把事情搞砸了,隔三差五就向袁廠長彙報工作進展,當老袁得知權威機構和聘請的評審專家時,他忍不住問道:“這是誰向你推薦的?還是你自己想到的?”
“我對這方麵情況不熟,就向夏總請教,專家和機構都是夏總推薦的。”
袁廠長在紅星製藥廠工作多年,不能說對製藥行業了如指掌,起碼對該行業的大致情況還是熟悉的,他當然知道老夏推薦的機構和專家都是全國頂尖的,雖然嘴上沒說什麼,心裡卻在想,這種鑒定會,聘請省內機構和專家就完全夠格了,老夏為啥要推薦那麼高規格的機構和專家呢?
想到這裡,袁廠長似乎猜到了老夏的心思,技術成果鑒定,參與鑒定的機構和專家規格越高,他們的眼界也越高,對被鑒定成果的要求也就越嚴格,最後對成果的評價可能就越低。
不過,老夏也許忽略了,邀請的鑒定機構和專家規格越高,一旦通過鑒定,成果的含金量也就越高。
......
為了儘快組織成果鑒定,袁廠長建議方翰民把手頭的工作暫時放到一邊,專心準備加氫還原工藝的鑒定材料。包括袁廠長和總工程師老夏都認為,一項技術的鑒定材料包括很多內容,即使兩三個人,少說也要一個多月,尤其像方翰民這種既無學曆又無經曆的年輕人,缺乏這方麵經驗,兩個月的準備時間都不一定夠用。所以,袁廠長建議方翰民多向夏總請教。
雖然穿越者熟悉任何技術資料的編寫方法,但他畢竟第一次申請國內的技術成果鑒定,不清楚鑒定材料需要哪些方麵的內容,方翰民虛心向夏總請教,並從老夏那裡要來了鑒定材料明細表。經過對照,方翰民覺得鑒定材料要求的內容,跟他以前在RGP公司接觸到的情況大同小異,所不同的隻是格式和順序不太一樣。
有了明細和格式,編寫鑒定材料對方翰民來說可謂駕輕就熟,他隻用了半個月時間,就拿出了全部鑒定材料的草稿。為了對老夏表示尊重,方翰民把草稿送到老夏麵前,非常謙虛地說:“夏總,請你幫我把把關。”
因為方翰民受到袁廠長力挺,總工程師老夏在表麵上不得不支持方翰民的工作,其實他內心對方翰民一直存在某種偏見。在方翰民申請技術成果鑒定這件事情上,老夏本想不聞不問,甚至盼著方翰民和人事科長老侯把事情辦砸了,但他必須顧及袁廠長的態度。
老夏用一天時間從頭到尾審閱了鑒定材料的草稿,讓他感到驚訝的是,方翰民不僅隻用半個月就完成了鑒定材料的編寫,而且在內容上根本挑不出什麼毛病,簡直不像是新手所為!
這個既無文憑又無資曆的高中畢業生,不僅工作能力超強,而且技術資料的歸納整理和編寫水平,一點也不遜色於那些老牌大學畢業生,方翰民的這些特質,讓老夏百思不得其解。
在各方努力下,鑒定材料很快得到付印,人事科侯科長提前半個月,將鑒定材料郵寄至各位評審專家手中,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對鑒定材料進行審閱。
半個月後,雙菱市郊外的一處溫泉度假村,紅星製藥廠“加氫還原新工藝技術鑒定會”在這裡如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