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曆史的話,太行的立項,也是經曆坎坷的,航空發動機方麵的專家們幾次努力,最後甚至經過複雜的告禦狀性質的老專家聯名信之後,更高級彆的老領導意識到了先進渦扇發動機的重要性,“太行”才在1987年獲得正式立項,並被定為新殲最終量產機型的動力係統。渦噴15則被僅僅作為過渡階段發動機,用於新殲原型機階段的試飛工作。
其實,渦噴和渦扇,特性根本就不一樣,先用渦噴來試飛,再用渦扇定型的話,那還會是一個大修改,甚至不用說渦扇換渦噴了,哪怕就是渦扇換渦扇,也不容易。
在後世,到了九十年代,新殲的項目穩步展開,就處於一直等發動機的狀態,他們期待著渦扇十的進展,後來,上級一拍桌子,不等了,用三姨夫。
結果,宋老等人都是極度抵製的,這絕對是外行領導內行,這發動機能隨便換嗎?他們不想換,但是,上級是堅定的,老將軍就是要換,這一換,幾乎帶來了整個後機身的大麵積修改,不過,這一換,也成功地奠定了殲十的騰飛,殲十生產了上百架,渦扇十還不敢用呢。
“我們已經有一部分從國外采購原裝的r-29-300型渦噴發動機,這些發動機不用等,直接就能裝機試飛。”宋老繼續說道:“不過,畢竟和米格-23不同,我們在得到發動機之後,還需要對包括機匣附件等部件進行重新設計和改裝,並通過進一步的改進實現擴大包線、增加引氣量、提高燃油溫度等目標,以接近新殲試飛所需。”
需要改進一下,而改進了之後,那個渦噴-15a的編號就來了,當然,這不是宋老,是歌星廠搞出來的。
從技術角度看,這確實挺合理,畢竟一款戰機的早期試飛原型機就那麼幾架,總共需要的發動機就那麼點,而埃及有好幾十架米格-23和上百台r-29-300發動機,賣給中國幾台湊合用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但是從產品名稱的角度講,雖然這個發動機確實是改過的,但是僅僅這麼微小的改動,就給了個渦噴15還a上的名字,讓後來無數的軍迷詬病。
畢竟,自己仿製的渦噴-15,其實從來都沒有出現過,這個項目也和很多的項目一樣,最終都是不了了之。
在宋老的眼裡,當然也是想要努力推進現在的這個新殲項目的,有了張將軍的肯定,己方的這個項目,肯定能繼續走下去的。
外購是外購,自研是自研,再外購,也要有自己的東西的,宋老有信心。
“宋老,最近,我可能無法參加進來。”秦風不好意思地說道。
宋老點點頭,秦風雖然要加入新殲的項目,但是,初期的投標已經結束了,後期的風洞,都是枯燥的數據,必須是最專業的人才能看懂的,秦風加入不加入,沒有太大的區彆,而現在的秦風,主要搞外貿機,也是很忙碌的,一句話,都是為了革命工作啊。
“等到老屠那邊的事忙完了,咱們這邊也開始了,到時候,你再來幫忙吧。”宋老說道:“到時候,還有婷婷呢,也要邀請她進來,她現在搞變穩機,靠著那個項目的經驗,對咱們的數字電傳的研發,有很大的好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