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七十年代的時候,當時,殲九從重點項目,轉入了課題研究,幾乎就是被放棄了,而當時,132廠因為生產殲七,還算是比較不錯的單位,而且,當時的屠老,就有一個很遠大的想法,搞一款“超殲七”戰機。
聽這個名字,似乎和現在的超七有很大的類似,實際上,也是這樣的,在1975年的5月,屠老在132廠的會議上,就提出了以後的一個方案:采用單發斯貝發動機,兩側進氣,具備攔射能力,可以說,這完全是瞄準了空軍的需要來的,同時呢,還是自己搞,搞成了,皆大歡喜的。
但是呢,132廠自己的科研實力肯定是不夠的,必須要捎帶上611所才行,而就在當年的3月份,三機部就下達了一個行政命令,讓611所與132廠結合,接受132廠的領導。
當時,宋老沒有同意,對宋老來說,他還在專心致誌地搞殲九呢,他對鴨式布局,那是情有獨鐘的,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次的合並最終不了了之。
而現在,則是第二次了,究竟是誰會主導呢?
“這次合並,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殲十。”林將軍說道。
隻要這麼說,秦風就能夠理解了,這次的關係中,611所肯定是要占據主導的了。
殲十是現在的國家的重點工程,這個工程並不僅僅是要做出一款新的戰機,更是要通過大量引入西方化的技術手段標準和管理製度,實現戰機設計、製造體係的全麵轉型和進化升級。
正是因為出於這個目的,上級才決定打破設計與製造的隔閡,摒棄其中的很多頑疾,切實可靠地提升研製工作的總體效率。
在這個思想下,主導起來的第二輪的合並,既然是為了研發殲十項目,那肯定不是132廠作為重點的,既然是611所承擔了主要的研製任務,那肯定是611所來主導了。
當然了,宋老也不能完全地乾涉到所有的項目,在超七上,依舊是屠老來領導的,這個項目,依舊是要借助屠老的手來實現的,甚至,還會對十號工程的研發有促進作用。
當然了,由於611所強大的科研力量,超七在研發的過程中,他們必然會乾預,甚至會上一些主流的先進技術,比如說,看後世的發展,梟龍的前期樣機,和後期的樣機,已經完全不同了,不僅僅是上麵最顯眼的dsi鼓包進氣道,更有一點很多人發現不了的,當年格魯曼公司提供的方案是帶鋸齒小型邊條,這種邊條設計容易,風險小,但是並沒有達到最優化的目標,在611的努力下,更換為性能更高的尖拱型大邊條,這種大邊條的效果更好,但是飛控難度和風險都急劇提升,如果還是靠132廠自己來搞的話,最多隻能是梟龍01號機的標準而已,甚至是殲七cp的水準,不可能達到更高的水平的。
當年,132廠的設計室,自己還是有發揮的,後來的殲七mf之類的,都還是他們自研出來的。
現在,聽到了林將軍的介紹,秦風點點頭:“是啊,宋老也是一個銳意改革的人,他提出來的競爭方案,雖然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對型號來說,是最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