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六伐中原,智除奸佞 159:開漕運桓溫開渠,繞黃墟謝石破敵(2 / 2)

煙雨東晉 朱長孝 6259 字 6個月前

霎時間,門軍被殺,火勢四起,糧營之中,宛如火海,袁真、謝玄、朱序三路人馬,見火起兵,蜂擁殺來。

鎮守糧營的主將名叫賈活,乃是大將賈堅之子,聽到外麵大亂,火光閃閃,賈活顧不得穿甲,穿著貼身的衣服,便提刀上馬,倉惶迎戰。可是四處一看,自己也分不清,誰是偽裝,誰是本部,正在猶豫之時,鄧遐催馬而來,大喝一聲:“賈活賊子,留命來!”

不等賈活調轉馬頭,隻覺後心窩巨痛,被身後殺來的鄧遐,挑飛半空,喪命於此。

幾路晉軍,分頭殺來,劫燒糧草,殺得巨野大營,火光衝天,糧草皆毀,真可謂:

火如丹霞照劍光,焚灰蔽月籠蒼茫。

無情燒儘糧屯地,唯有濃煙滾滾長。

燕軍糧營被毀,飛馬疾報,傳到慕容評耳中,如五雷轟頂,癱坐胡凳之上,驚的手臂發抖,不聽使喚。慕容評臉色青黃,癱著身子,渾身無力。慕容評道:“諸位將軍,眼下糧草儘毀,如之奈何?”

大將軍傅顏道:“淮北雖旱,但中原尚有糧草,此番軍糧,來自林渚,不如退守林渚。待旱情緩解,再圖反攻。”

慕容評道:“唯今之計,也隻得如此,立刻傳令,退守林渚。”

燕軍糧草被焚,大軍斷了口糧,萬般無奈之下,隻得拆除營寨,收拾輜重,大隊人馬暫時後撤。

......

十萬燕軍撤走,動靜極大,得知燕軍陸續退兵,晉國大司馬桓溫派歸降的徐翻招撫高平郡各縣,相繼歸順。初嘗勝果的桓溫,在高平郡休整不過兩日,卻不能緩解當地旱情,當地的貧苦百姓,紛紛到來,絡繹不絕。

桓溫率領眾將,接濟了討飯的百姓,不由得愁上眉間,四弟桓秘道:“怪不得慕容評不戰而逃,燕軍沒有糧草,晉軍在當地也籌措不到軍糧。”

“何嘗不是,”桓溫道:“淮北百姓,皆是晉國子民,豈忍使百姓餓死?”

桓秘道:“小弟以為,江東糧草,儘快運到,還需走漕運。”

桓溫點點頭道:“為兄之意,也是如此,可是這般旱情,到哪去打通漕運?”

桓溫率眾將走到黃河沿岸,勘察一番,雖然多數河道乾涸,但是黃河依舊有水,滔滔不絕。桓溫不由得大喜,說道:“雖有旱情,但黃河之水,經年不息,尚可調用。”

軍師郗超問道:“敢問大司馬如何調水?”

桓溫道:“由黃河堤岸,挖掘水道,貫通汶水、清河。使南來船隻,沿漕運北上,補給軍糧,豈不妙哉?”

郗超道:“貫通清河、汶水二渠,何止百裡,工程浩大。若燕軍不戰,水少難通,枉費人力,使得慕容評得喘息之機,此乃危道也。

桓溫道:“黃河千年不息,十五萬大軍,開百裡河道,足矣通渠。”

郗超與另一位軍師郝隆互看一眼,還想再勸,桓溫把手臂一擋,兩位軍師隻能無奈住口,桓溫道:“毛穆之、毛安之。”

“末將在!”

“我點十五萬將士,分作三班,全力開渠,你二人督管開河,不得有誤。”

“得令!”

說起毛穆之、毛安之乃是前文大將毛寶膝下二子,這兄弟二人,便領命開河,打通水道,待運糧草。一連多日,十五萬大軍連開挖河槽三百餘裡,使得水路漸漸貫通。

......

桓溫急於開修河道,並未急於與燕國人馬交戰,一連幾日,沒了晉軍的消息。太傅慕容評召集眾將,來到中軍寶帳。慕容評道:“一連數日,桓溫擁兵不進,是戰是退,可有消息?”

大將傅顏道:“回稟太傅,今早探報,桓溫命人開挖黃河,欲引黃河水,入汶水、清河,以打通南北水路。”

慕容評捋了一把胡須說道:“以往交手,桓溫善用水師,以河道運兵運糧,莫非如今開河,也為此事?”

隨軍的左軍師名叫封孚,封孚作揖道:“太傅,此乃天賜大燕良機。”

“何以見得?”

封孚道:“今春大旱,河道乾涸,即便黃河之水,也難飽填汶水、清河,不如趁河道未開,敵糧未至,派一路人馬,斷其後路,使晉軍糧草不至,晉軍無糧,則不戰自潰。”

“封軍師所言,正合我意!”慕容評道:“下邳王慕容厲。”

“末將在!”

“殿下速點兩萬人馬,繞道而行,趁旱災之際,由黃墟南下,斷桓溫後路。”

“得令!”下邳王慕容厲點齊兩萬馬步軍,包抄迂回,趁著旱情,晉軍又急於開河,火速南下。真可謂:

流細涓涓無滌蕩,旱年泅渡淺汪汪。

三班雄旅開漕運,兩萬燕軍斷後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