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1章 神盾局的特殊項目(第三更,求訂閱)(1 / 2)

非常厲害的飛機!

那是什麼飛機?

很快,李毅安就知道什麼是非常厲害的飛機了!

當看到飛機的模型時,他的心裡隻剩下一個念頭——你是在當真嗎?

“閣下,您看,這是我們根據軍方的要求研究的新型飛機,它可以飛到三萬米,並以三倍的音速飛行……”

在庫爾特像是獻寶似的介紹著它的牛掰之處的時候,李毅安沉默了,眼前的這個模型看起來有那麼一些熟悉。

能不熟悉嘛!

模樣看起來有點像是米格31,但是機翼卻有所不同,它居然有一定的邊條翼,這顯然是吸取F2戰鬥機的經驗,至於整體外型而言,還是非常接近米格31的。

“30000米的飛行高度,三倍的音速!”

念叨著這兩個數據,李毅安簡直不知道應該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在二代機到三代機之間,確實存在著這麼一段特殊的時間——高空高速截擊機的天下。

其實就是現在,這一時期看飛機好壞就兩個標準,一個高空性能,一個高速性能,而前蘇聯的米格-25戰機就成就這是設計思路下巔峰,達到了所謂的“雙三”。

米格-25作為一款傳奇戰鬥機,當年號稱比導彈飛得還要快,這句話還真的不是吹牛皮,甚至可以用踩一腳油門就可以輕鬆甩掉導彈來形容。

在它服役之後,最為震撼的還是美國人,美國空軍簡直被它給嚇出尿來。麵對這架可以飛進3倍音速的大家夥,他們立即就陷入了“米格25恐慌”裡頭,都尋思著蘇聯在飛機技術上已經把自己甩出去老遠了。

為了克製它,他們對F15的數據進行大量修改——沒錯,F15就是為了壓倒米格25的,所以與追求極致的高空高速的米格25不同,作為戰鬥機,F15追求優秀的高空高速加良好的狗鬥能力,最終造出來的F15是……2.5倍音速。

在所有的三代機之中,F15誕生最早,而且還是速度最快的。

而與之相比,米格25是截擊機,不是空優戰機。

設計目的和任務主要是攔截敵方轟炸機,或者高空偵察機。

設計的時候隻考慮了高空,高速,大功率雷達,並沒有考慮空中格鬥。

它的正確使用方法:核戰時緊急升空,最大功率迅速爬升,用它的大功率雷達搜索敵人轟炸機,用衝刺的速度衝過去發射導彈擊落敵方轟炸機。

他的下一代戰機米格31,用了更強的雷達,8架米格31可以負擔一架預警機的的搜索範圍。

再說一次,這是截擊機。打敵方轟炸機用的,根本不考慮和敵人戰鬥機的空戰。

“……我們擁有極其廣闊海域,在這一海域不得不麵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敵國戰略轟炸機,在預警機或者遠程預警雷達發現他們之後,軍方需要一種高速戰鬥機,攔截它們,而它將會最大限度的滿足這一目標……”

很多時候,事情就是如此的簡單,軍方對於危險的認知是共通的,這種截擊需求,促成了米格25的出現。其實,美國也搞過雙三戰鬥機,隻不過……沒搞出來。

“我們根據軍方提出的任務清單,開始了這個項目的研究,根據初步計劃,它將會采用WP100-50型加力渦扇發動機,不過會針對軍用需求,對其進行適當的改進。”

在庫爾特介紹時,李毅安基本上弄清楚了這個項目的實質了,它並不是正式項目,而是一個研究性項目,而所謂的“軍方”,確實也是軍方,隻不過是其中的一個機構而已——防務科技發展局。

防務科技發展局會經常向企業派發研究項目,這些項目不一定會真的生產,但是他們卻會提供相應的經費,支持企業進行尖端性研究。

他的組織和性質和五角大樓的高級研究計劃局有些類似,都是進行前沿尖端技術研究,投資於有可能導致突破的防務技術或者與之相關的。雖然不是每個項目都能看到光明,但有許多項目重新定義了人們所生活的世界。

正是因為,他們對價格不敏感,才促成了許多技術的應用與普及,比如晶體管,集成電路,都有防務科技發展局的影子。

而“雙三”戰鬥機隻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小項目”,它不一定會被製造出來,但通過這樣的項目,肯定會取得一些技術上的突破。

誰知道呢?

想到這,李毅安就對著模型說道:

“你們可以先進行這方麵的研究,當然,也可以製作成一個方案,有類似核戰高速截擊需求的,並不僅僅隻有我們,像英國、加拿大他們都有類似的需求,如果他們願意投資的話,興許我們真的會把它製造出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