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活佛接著說道:“為何說了就是錯呢?因為佛法玄妙精深之處,領悟之人的言語僅能表達其萬一。
而人與人之間,最容易產生誤解的同樣也是語言。聽解釋的人,也隻能聽懂領悟之人言語的萬一。
如此一來,那提出質疑,聽到解釋的人,最多也就是聽到佛法精深玄妙的萬一中的萬一。
這萬一的萬一,能讓人有所得,有所悟,何其難也。絕大多數情況下,反而會讓人誤入歧途。
天師的道教修行,自然也是明白此理的,一旦誤入歧途,再想回到正道,則千難萬難。
莫說普通人了,就是寺中僧侶,參悟佛法,也都是以自悟為主。實在需要上師講解的,也是慎之又慎。
人不知佛法,尚可信佛;人誤解了佛法,反而會謗佛。所以知不如不知,佛曰不可說,就是為此。”
這番解答讓眾多活佛臉上露出了微笑,紛紛點讚,表示大活佛果然是大活佛,說出了精妙的道理。
蕭風點點頭:“活佛所說的道理不錯,以此而論,佛法不容人質疑,僧人不為人講解佛法,也可解釋了。
隻是我還有一事難明。既然佛法難以解釋,質疑又會產生罪業,那為何僧人還要四處化緣布道呢?”
大活佛謹慎地問道:“佛法難解,謗佛生罪業,這兩點與僧人四處結緣布道有何矛盾嗎?
藏區之地,人人信佛,僧人出門化緣之舉並不多,人們都是到寺廟主動布施結緣的。
中原之地的百姓們人口眾多,平時許多人不去寺廟。僧人們上門結緣,增加普通百姓的佛緣,乃是善事功德,有何不妥?”
蕭風點頭道:“僧人四處化緣結緣,被化緣之人自然就有信佛的有不信佛的,有布施的有不布施的。
對於肯結緣的人還好,那些不信佛的,不肯結緣的,難免就會在心裡質疑佛法,甚至宣之於口。
既然佛法說,質疑佛法是有罪業的,當著眾人的麵質疑佛法,造成彆人也不信了,罪業更大。
那麼這些人的罪業,豈不是由這些上門結緣的僧人導致的嗎?這算不算是上門陷人以罪呢?”
眾活佛都是一愣,這個思路簡直太清奇了,從來沒聽說過啊!二活佛見大活佛在沉吟,立刻開口續航。
“天師此言差矣,僧人上門結緣,是一片善心。百姓做出不同反應,是百姓自己的本性不同。
結緣禮佛者,本就是有緣之人,心中有佛;不肯結緣,心中謗佛,甚至宣之於口者,本就是無緣之人。
上門結緣的僧人就如一麵鏡子,他隻是讓人們照出了自己的本心而已。
正如一個人長相俊美還是醜陋,都是此人本身的業力,與鏡子何乾?”
蕭風搖頭道:“活佛此言差矣。那些不信佛的百姓,本來都沒想過佛的事兒,甚至都不知道什麼是佛。
一無所知的他們本來好好的呆在家裡,雖無功德,但也無罪業。
結果僧人上門結緣,那些不信佛的百姓要麼必須變得信佛,要麼就會因心裡不信佛而產生罪業。
這讓他們幾乎沒有可選擇的餘地,這份罪業本來是可以不用產生的,產生的原因就是僧人上門結緣啊。”
措欽活佛沉吟道:“天師,這些不信佛的百姓,即使沒有僧人上門,心裡也不會信佛的,罪業自生。
而且他們看見彆人信佛,也會產生謗佛的想法,或說出謗佛的話來,與僧人是否上門因果不大。”
蕭風點點頭:“這麼說也有道理。但比如潘金蓮內心風騷,這是她的本性,可她平時也並不會出門去招蜂引蝶。
然後西門慶上門勾引了她,還夥同她犯下了殺夫的大罪。雖是潘金蓮本性如此,這罪責難道就都算在她的頭上嗎?”
措欽活佛哭笑不得:“幸虧我去漢地較多,看過水滸,否則這些活佛還真的聽不懂你的比喻。
須知西門慶是勾引了潘金蓮犯下大罪的,是惡意的;僧人隻是上門化緣而已,是善意的,天師的比喻是否有些過分了呢?”
蕭風從善如流:“確實有些過分,那換個例子吧。我酒量不大,且酒後容易亂性,但我平時並不買酒喝。
一個朋友跑上門來送了我兩壇酒,結果我喝多了,犯下了男人都會犯的錯誤。
這個朋友送給我禮物肯定是善意的,但我犯下了罪業,他是否毫無責任呢?”
措欽活佛語塞了,他看了看其他活佛,大活佛沉聲回答道。
“這個例子確實有些禪意了,須知飲酒本為罪業,勸人飲酒也為罪業之一。可朋友送酒,在民間確實是善意行為,難以苛責。
由此可見,佛法中的事,本身就是無法用世俗之事去做比喻的,兩者不在一個層次,無法類比。
正如淪落畜生道後,狗會吃糞便,豬會睡泥塘,這樣的行為人也是難以理解的。
同為六道眾生,因為所處層次不同,彼此的行為心境都難以理解,何況六道中的人,與六道外的佛呢?
天師一味地想以人間之事,悟透佛法之理,雖然有勇猛精進之心,卻是緣木求魚,水中撈月啊。”
眾僧紛紛點頭稱是,蕭風也不禁暗讚,這大活佛確實不同凡響,禪理精深,且涵養極高。
“活佛向我解釋這些,大概也像對夏蟲語冰一樣,十分為難吧。蕭風愚鈍,難為諸位大師了。”
二活佛笑了笑:“其實我等早有明悟,蕭天師既為道門天師,對道家必然堅定虔誠,豈會輕易皈依佛門?
不過佛道之間,本就並非是敵對的,由道入佛者甚多。因為道修到儘頭就是天道,而佛法還在天道之外。
其中區彆,正如當今萬歲一般,凡人在人間修行到頭,也就是當皇帝,但仙人還在皇帝之外啊。”
蕭風長歎一聲:“活佛之意,我明白了。就是說,百姓之所以容易明白道家的修行之法,而不懂佛家妙法,是因為百姓的水平還不夠。
就如剛進私塾的孩子,隻適合先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不適合學《論語》這類高深學問。
等到學了一段時間,理解能力提高了,才適合學更高深的。這正是循序漸進的道理。
所以不信佛的百姓,不妨先修道,等修道有成,希望進步到更高層次時,自然就開始信佛了。”
活佛們一時間都陷入了沉思。蕭風這話其實沒什麼錯,而且也承認了佛法比道法高,可怎麼聽著就有點不對勁兒呢……
蕭風正色道:“而且我覺得活佛的比喻非常好,還可以進一步推演下去。其實我覺得儒家還在道家之下。”
哦?眾活佛頓時都來了精神,微笑著看著蕭風,一副你會說就多說兩句的表情。
這不奇怪,三教之間,雖然表麵上互相拆台的事少,但暗地裡挖牆腳卻從來沒斷過,猶如三國演義。
正所謂儒、佛友誼靠道家,儒、道友誼靠佛家,佛、道友誼靠儒家。兩家在一起,罵罵第三家就是友誼的象征。
滿屋裡隻有從五品的支邊知府哀怨地看著蕭風:大人啊,你不能這樣啊!
一到和尚的地盤,就對咱讀書人翻臉無情了嗎?你也是秀才出身,探花及第呀!
蕭風正色道:“三教修行之道,高低十分清晰。儒家門檻最低,道家門檻其次,佛家門檻最高。”
眾活佛紛紛點頭,支邊知府悲憤地低頭猛吃,還捅了捅身邊的不丹使臣,悄悄拉盟友。
“老兄,雖然你是不丹來的,但看你的衣服,也是官服,必然也是儒門弟子,何不說兩句?”
不丹使臣垂頭喪氣:“老兄你就彆指望我了,我是來求救的,不是來論道的。